400-8593-166 15921254868
  • 也说旅游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方位 中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纵观国内国际环境,“十四五”时期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局起步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持续深化期、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加速拓展期,编制“十四五”规划必须认清这个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 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局起步期。在不同历史阶段,客观准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认清自身发展优势和不足,提出相应战略目标**事业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早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形成了雏形: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八大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方位的建设发展,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各方面都展现出了积极的发展态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做了更为准确的表述,指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需要经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清晰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下,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自身发展条件,进一步将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描绘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谋划和使命担当。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下,“十四五”时期正处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局阶段的关键历史节点,应充分重视“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意义。 2.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持续深化期。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基于对世界大势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分析,党中央作出重大判断: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这一“大变局”的丰富内涵,牢牢把握大变局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前提。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政治、经济、科技、安全、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从经济发展和国际秩序方面看,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持续深入推进,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服务、资本、人才、技术的国际流动,将越来越多国家纳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然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当前阶段,许多弊端也愈发突出。一方面,全球范围内新自由主义政策盛行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动力已愈趋耗尽,在积聚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贫富分化问题。近年来,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乏力,普通民众被剥夺感增强,推动了一些国家和地区民粹主义的抬头和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让劳动力、资本、技术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出现不对称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与国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收益呈现出结构性差异,随着这种不平衡程度的逐渐扩大,不同国家对待全球化的态度产生分化,原有的国际多边体系正面临着被重构的压力。 伴随着经济领域问题向政治领域的传递,世界主要战略力量纷纷重新厘清自身定位、资源条件、内外战略,力求更好地因应变局、维护利益、保障安全,在日益显现的多极格局中抢占更为有利的战略位置。从主要战略力量之间的对比看,冷战结束后的失衡态势发生明显改变。2018年,中国的GDP已经达到美国的2/3,美国独自掌控地区和国际局势的意愿、决心和能力明显下降。从世界范围来看,多极化趋势不断深入,国际混乱失序因素明显增多,不确定性和风险持续高企,大国之间的合作明显下降、竞争明显上升。在国际贸易领域,曾极力推动自由贸易的美国,现在同包括盟友在内的很多国家打起了贸易战;在观念领域,极端主义思潮不断扩展,民粹主义、种族主义等日益活跃,并变得更加公开化,影响力越来越大;在社会层面,不少国家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在秩序层面,各种冲突不断加剧,以前的许多国际公约、国际准则面临失效或者重构,一些国家倾向于通过使用武力和威慑来解决问题,国际形势失序程度总体上比冷战结束后的多数时间都要严重。 这种世界“大变局”十分复杂,虽然其延续时间和演变前景具有不确定性,但可以判断的是,“十四五”时期将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深化期。在纷繁诡谲的国际形势中,如何把握这种“大变局”,充分发挥国内国外各种力量,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推动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朝着有利于人类和平发展的方向前进,将极大地考验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3. 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加速拓展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世界在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电气时代后,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信息时代。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直在孕育发展,这个可以被认为是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从技术经济范式角度分析,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已显现出以下特征:一是以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应用为主导驱动社会生产力变革;二是以信息(数据)为核心投入要素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三是以智能制造为先导构造现代产业体系。如何在“十四五”期间紧握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加速拓展的机遇,将关系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对于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而言,是一次重大历史性机遇。从经济增长理论看,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提高了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素质,将有可能极大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为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从总需求看,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发展将引致大数据、云技术、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新一代基础设施的巨大投资需求,进而会直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从分工角度看,由于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下协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柔性生产、共享经济、网络协同和众包合作等协作方式日益普及,在保证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又极大地拓展了范围经济,挖掘了经济增长的新源泉。可以说,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塑造的世界经济发展新动能已初露端倪,未来更是潜力巨大。我国已步入工业化后期,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催发了大量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我国产业从低端走向中高端奠定了技术经济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为我国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发展主动权提供了重要机遇。 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应着重分析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特点和趋势,在此基础上把握我国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在具体规划中体现应对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加速拓展的政策措施,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抓住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重要契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十四五”时期的基础条件与关键问题 “五年规划”的历史经验表明,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只有把握国家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关键问题,才能具体确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任务。我国在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将达到新的水平,发展成为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也日趋成熟,为“十四五”时期国家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条件。但是,还必须认识到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十分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还亟待提高,这成为制约“十四五”时期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 1.超大规模经济体的物质基础优势。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2019年我国GDP总量已经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已经形成了超大规模的经济基础。一方面,从生产供给角度看,我国具有*完整、规模*大的工业供应体系,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正是这个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使得中国产业具备了*完善的配套能力,保证中国经济在外界不可控因素冲击下仍具有巨大的韧性。伴随着中国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能见到“中国制造”的身影。2010年开始,中国就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产出第一的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几乎是世界第二位美国和第三位日本的总和。另一方面,从消费需求看,我国具有规模广阔、需求多样的国内消费市场。2019年中国有14亿人口,人均GDP达到了约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全球*大。如果把人均收入在中间收入组水平以上住户作为宽泛的中等收入群体,2018年我国60%的住户可以归为中等收入群体,这个中等收入群体人口大体上在5亿~7亿之间。这无疑是世界上*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也是潜在的消费群体,为形成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奠定了人口基础。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可以形成超大规模的内需,会成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所在。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基础优势。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党和人民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具体包括: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也构成了“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基础。 3.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但国家发展面临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种不平衡不充分既包括经济发展内部各个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也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从经济发展内部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可以归结为快速推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但是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存在诸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是工业化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表现在工业化的区域结构上,是区域工业化水平总体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表现在工业化的产业结构上,是低水平、低附加值产业产能过剩,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的产品和高附加值的产业供给不足;表现在工业化的资源环境上,是工业化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平衡,资源环境还难以承受如此快速的大国工业化进程;表现在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上,工业化与信息化还需要进一步融合。二是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城镇化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还十分突出,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发展还不充分。三是农业现代化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短板,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不充分。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看,相对于经济快速发展而言社会发展滞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短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均等化程度偏低,城乡之间在医疗卫生、教育、就业、基础设施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总体上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方面发展还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更高需求。当前全国正在抗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问题。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我国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制定“五年规划”必须坚持的原则。虽然经过了4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完善:一是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这要求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二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待完善,这要求进一步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三是市场体系和市场竞争规则有待进一步完善,这要求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四是政府宏观调控制度还需完善,这要求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深化政府体制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同时还要深化投融资、财政税收、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2015年以来,中国不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以改革体制机制的办法推进供给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质量,以更好地满足需求,进而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工作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要求是深化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更加完善的市场体制机制这只手来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一定要避免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解为用政府这只手直接干预供给结构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是市场化改革政策,而不是政府的经济结构调整政策,这在“十四五”时期必须更加明确。       5. 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薄弱问题。在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以及创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总体而言,中国的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还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还比较低,一些重大核心关键技术有待突破,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掌控不足,产业基础能力还有待提升,制造业中的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严重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看,虽然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排名逐年提高,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19年的第13位,但这与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大国地位还不相称。正如总书记指出的:“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 “十四五”时期,提高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会成为我国发展面临的更为迫切的问题,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局起步期的发展要求,也是适应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需要,更是抓住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机遇的必然选择。 “十四五”规划的发展理念与指导思想 面对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新矛盾和新挑战,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发展行动。新的发展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带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发展理念既是“十三五”时期,也是“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科学把握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辩证统一的观点。一方面,新发展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如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另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需要一体坚持、一体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创新是带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带领新发展阶段的根本之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发展的基石。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尺度。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离开了绿色发展的支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将失去承载基础。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开放带动创新、倒逼改革、促进发展是我国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法宝。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发展的*终目标指向。  站在“十四五”时期的历史方位和历史节点,相对于“十三五”时期而言,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需要有新的发展战略内涵。具体而言,“十四五”规划应该明确推进以下几方面战略任务: 一是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积极推进国家全面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经济发展就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不仅仅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之间都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四五”时期需要基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解决五大领域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要,推进整个国家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按照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十四五”时期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而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内涵上看一定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化,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经济体系一定是一个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提出推进“四化同步”,也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局起步期,一定要把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总书记在201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6+1”构想,包括建设创新带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十四五”时期必须在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中探索如何逐步实现“6+1”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三是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实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年规划”的历史经验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现状都要求,“十四五”时期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质是市场化改革,只是这个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更好地满足需求,从而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也就是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使市场机制能够不断完善,从而发挥市场在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供给质量、化解供需结构性矛盾方面的作用。“十四五”时期一定要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内涵,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从实质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综上所述,基于“五年规划”历史经验,考虑到“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的历史节点和时代背景,针对中国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关键问题,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应该坚持以下总体的指导思想: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立足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节点,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革方向,抓住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挖掘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积极推进国家全面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实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提高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训机构、农旅融合】
    2020年10月10日 阅读:2302
  • 也说旅游

    景区运营商业模式

    传统观光模式是以观光资源为主,依托性强,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有什么卖什么。转型升级后的商业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主,创新性强,集中布局,规模较大,需要什么开发什么。中国旅游发展30年,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首先是景区,以资源为依托。第二是旅游区,在资源基础上扩充。第三是旅游经济综合体,以服务设施为主体,构造新的旅游吸引物。第四是旅游产业聚集区、资金密集、智力密集、人才密集、范围大、设施全、市场品牌突出。在实践过程中,已经创造了三类模式。一是华侨城模式,可以简称为用地模式,即旅游加地产模式,把土地资源的利用*大化;二是港中旅的海泉湾模式,可以简称为造地模式,通过海滨滩涂造地,一步到位,直接建设旅游小镇,但是海泉湾模式成本太高,*终算下来,造一亩地也得花二三十万;三是西安曲江新区模式,可以简称为提地模式,通过成片开发,项目运作,提升土地价值... 模式分析 1. 门票商业模式 这种商业模式就是简单的门票经济,利用天然的资源进行简单的改造,同时修一个大门收取参观费用。这是目前国内观光型景点的主流模式,这种模式是否成功依赖于其旅游资源的品位。这种模式投资小,但如果资源品位不高,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资金的循环。当然,如何抓住卖点进行营销推广也很重要。张家界的天门山、黄龙洞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 2. 旅游综合收益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摆脱了单一的门票经济,而是强调餐饮、购物和住宿等多种收益形式。单一的门票经济难以适应现阶段发现的需求,收益也非常有限。一般情况下,一个景区的门票占到总收入的40%是合理,如完全依赖门票经济是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比如四川的碧峰峡运作很成功,除了门票外,还有酒店、餐饮和购物等多种收益。 3. 产业联动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以旅游作为平台,利用旅游这个平台资源来开发相关的产业,从而获得比较多的收益。典型的农业旅游,除了获得旅游收益外,还有农业和农业加工的收益。内蒙古的牧业旅游也是比较典型的,投资商不仅发展旅游,还发展奶牛养殖业,形成互动,获得综合收益。 4. 旅游地产商业模式  这种商业模式实际上是产业联动的一种,只不过这种模式在国内运作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单独说明。这种模式是投资商在开发旅游的同时要求政府给与一定的土地作补偿(价格一般是各种办证的费用),旅游和地产同时开发,通过地产的收益来弥补旅游的投资。 5. 旅游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是一些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的景点的开发的通行模式。就是由一个投资商控制资源,做好基础设施,然后对各种项目进行招商,联合许多小投资商一起参与经营。广东的部分景区比较成功,比如中山的泉林山庄,投资商基本不做具体项目,景区内部的100多个项目都是众多的中小投资商建立。 6. 产业和资本运作相融和的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将景区开发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而获得收益。这种模式在广东的漂流行业比较盛行,在广东投资一个漂流往往只需要100多万元,如果运作得当,那么两年时间一般可以收回投资,随着资源的升值,进行高价出售。7. 混合商业模式 混合商业模式适合一些非常大型的景区,从前期的资金募集到推出采用多种运作模式,就是前6种商业模式的综合运用。 提升综述 传统观光模式是以观光资源为主,依托性强,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有什么卖什么。转型升级后的商业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主,创新性强,集中布局,规模较大,需要什么开发什么。中国旅游发展30年,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首先是景区,以资源为依托。第二是旅游区,在资源基础上扩充。第三是旅游经济综合体,以服务设施为主体,构造新的旅游吸引物。第四是旅游产业聚集区、资金密集、智力密集、人才密集、范围大、设施全、市场品牌突出。 在实践过程中,已经创造了三类模式。一是华侨城模式,可以简称为用地模式,即旅游加地产模式,把土地资源的利用*大化;二是港中旅的海泉湾模式,可以简称为造地模式,通过海滨滩涂造地,一步到位,直接建设旅游小镇,但是海泉湾模式成本太高,*终算下来,造一亩地也得花二三十万;三是西安曲江新区模式,可以简称为提地模式,通过成片开发,项目运作,提升土地价值。 这三类模式各有各的特点,*终归纳为“A+B+C”的模式。A是吸引中心。作为吸引中心,仅吸引了游客,也吸引了政府,从而成为发展的亮点。由于这样的项目需要大投入,市场也需要培育,所以有可能在直接经营上形成亏损局面。所以,一方面需要***的远见卓识,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B是利润中心。目前的一般形式是配套房地产建设,长远也会形成其他方式。C是文化中心,及其衍生发展。通过市场聚集了气,通过政策聚集商气,通过创意聚集文气,*终聚集了衍生产业的发展。深层次,是A、B、C三元素的阶段性转换和互换。比如在第一个阶段,这个项目就是A,就是亏损,可是过几年就不亏损,就变成盈利项目了。B今天看着是挣钱的,但是房地产建设是一次性投入、一次性回收,长远而言利润中心就立不住了。所以,很自然A、B、C这三个元素在不同的阶段一定是转换和互换的。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训机构、农旅融合】
    2020年10月09日 阅读:2213
  • 也说旅游

    景区运营升级分析

    运营管理是对组织中负责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职能部门的管理,具体是对提供组织主要产品和服务的系统进行的设计、实施和改善。景区运营:分阶段实施,三大核心铸就景区运营管理基本面,景区运营管理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儿,内容繁杂琐碎。不论咱们做的是啥样的景区,无论规模、不管类型,咱们面对的景区运营管理永远也离不开以下四个板块:内生产、外销售,内管理、外协调。“生产”即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包括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景点策划、景观打造、项目设计、环境绿化美化、员工培训和服务等有形产品、无形产品,其目的是为客户打造良好的景区产品和旅游服务。“销售”即景区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售卖,包括线路产品设计、价格体系制定、销售渠道建设、宣传推广和活动策划等一揽子市场运作手段,其目的是通过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实现景区回款或资金回笼“管理”即景区运营计划制定.... 关于运营理解的进化论:运营是从怀孩子、生孩子到带孩子的景区全站式保姆从古猿进化到人类,人们用了七八百万年时间,笔者关于运营的理解“进化论”用了将近1个周。故,“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麦金西的名言,放在这里贴贴金,以显示成果的不易! 之前笔者对运营的理解就是:运营=看场子,看场子=运营。即,在景区山门至山顶到处晃悠的一线部门的管理、服务人员就是在做运营。笔者还利用自己极强的总结概括能力,将所有景区无论大小、无论级别统统概括为三个业务部门: 后勤部:猫在背后管理、服务于一线人员和其它部门的部门和人员; 运营部:在一线为游客提供服务的部门和人员; 销售部:为景区招客、揽客的部门和人员。 看看,啥感觉?是不是非常的简单明了而又简单粗暴? 如今,经过认真分析景区涉及的各类业务,对照当今国内外一些运营管理经典理论,在经历一个个不眠之夜的深刻思考后,笔者对运营的理解又有了不一样的看法:运营是一个大概念,不单单是一线部门的职能。大运营应该是贯穿景区管理始终的所有业务或职能(景区营销从大运营概念角度考虑,其实也应该算作运营板块,即景区产品运营!)。 但是,为了和当前景区实际现状对应起来,使理论和景区当前经营管理现状看起来更加贴近,咱们就把景区“营销职能”单独拆分出来。那么,整个景区的业务部门无非只有两大板块,即 景区=运营+营销。这里,运营对应的职能是“生产、管理产品和服务”,销售对应的职能是“卖产品和服务”。 为了便于更进一步理解运营的内涵,这里可以把景区看做一个人,那么: 景区取得营业执照=有了准生证; 景区筹建、开业=怀孩子、生孩子; 景区营业期=养孩子、带孩子; 景区销售该怎么讲?是不是相当于“卖孩子”?!故景区销售=“卖孩子”! 故,景区运营就相当于一个人从怀孩子到生孩子、养孩子的管理过程(这个“孩子”就是景区的“产品和服务”)。即,景区运营就是“从怀孩子、生孩子、养孩子到带孩子的景区全站式保姆!”,涉及景区从筹建、开门营业到后期经营 管理的所有职能(把销售剔除在外)。其职能就是景区通过投入人力、物力和各种资源,将各种投入转变为景区产品和服务的过程。 运营管理是对组织中负责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职能部门的管理,具体是对提供组织主要产品和服务的系统进行的设计、实施和改善。 景区运营:分阶段实施,三大核心铸就景区运营管理基本面。 景区运营管理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儿,内容繁杂琐碎。不论咱们做的是啥样的景区,无论规模、不管类型,咱们面对的景区运营管理永远也离不开以下四个板块:内生产、外销售,内管理、外协调。 “生产”即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包括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景点策划、景观打造、项目设计、环境绿化美化、员工培训和服务等有形产品、无形产品,其目的是为客户打造良好的景区产品和旅游服务。 “销售”即景区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售卖,包括线路产品设计、价格体系制定、销售渠道建设、宣传推广和活动策划等一揽子市场运作手段,其目的是通过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实现景区回款或资金回笼。 “管理”即景区运营计划制定(包括三五年的战略运营计划和年、季度、月甚至周计划等)、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搭建、职责和流程制定、人员配备、安全应急处置、绩效考核等内容,包括对人(依靠制度、权责和流程)、财物(依靠财物制度,倡导开源节流)、时间(重要工作计划和时间节点的管理)、信息(产品、竞争、市场、行业形势等信息)等对象的管理。其目的是管理产品,向游客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 “协调”指景区和周边村民、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媒体、竞争对手等相关群体之间的工作协调,其目的是为景区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 这四大板块之间的关系为:生产和管理是运营工作的重点,承担着将资源转化为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重担;销售是生产和管理的着眼点,一切生产和管理都必须围绕销售或市场需要来展开,是实现资金回笼和调整生产任务的指示棒;而外部协调为景区生产、管理和销售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结合上文对“运营”一词的理解,除去“销售”环节,生产、管理和协调是景区运营管理的三大核心工作,是景区运营管理的基本面。这三大核心工作在景区运营的不同阶段,工作重点和内容都有所不同。 景区从工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后,从开发建设到具备营业条件是筹备期。在筹备期,景区运营管理的重点应该是:选择正确的规划单位和设计单位,做好景区规划和设计;选择具有不同专业特长的施工队,做好景区基本的景观工程、民建工程和特殊项目(如索道、透明玻璃栈道等)的建设,同时调动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积极性,及时按照施工条件灵活调整施工设计,做好现场施工工期管理和安全管理;按照建设的需要做好报批报建工作,及时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工作和施工现场协调,不能让老百姓或职能部门找事耽误工作;在筹备末期准备好管理服务团队进场、搭建基本的管理体系、部门和岗位设计、薪酬体系建设、组织培训并搞好试运营等等。 景区从开门营业开始就进入了正式运营期。在这个阶段,景区运营管理的重点应该是:不断在实践中完善、优化管理制度、职责、流程,不断提升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部门管理,综合协调好山门、停车场、游客中心、环卫、酒店、安保、运营项目(如车队和索道等)、商业管理(餐饮、购物等商户)等部门的管理,按能力定岗,进一步优化部门人员配置,提高部门运营效率(部门划分和人员配置对景区行政人员来说都是小儿科,在此不再阐述);按照国家A级景区要求做好景区设施的维护、维修和完善,积极创建国家A级景区和各类国字号牌子,塑造景区服务品牌;做好现场游客的购票、停车、游览、餐饮、住宿、投诉处理、安全救援等服务,做好“三防”及各类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理;按照市场需要,策划、调整景区核心产品,保持景区产品新颖性和独特性。 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实际操作经验,景区在运营十几年后,往往就进入衰退期或二次创业期。如果不想让景区被市场淘汰,那么在景区衰退期到来之前,景区开发商的重点工作有两项:第一,积极创新、更新景区产品,不断提升硬件质量,植入适应当时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和服务设施,使其在某一区域保持新颖性、独特性和唯一性,使景区产品保持活力;第二,利用或引入智能化管理手段,不断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重视游客体验和互动,用先进的服务手段适应未来年轻游客对管理和服务的需要。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训机构、农旅融合】
    2020年09月30日 阅读:2015
  • 也说旅游

    产业园区的五种运营模式与四大发展趋势

    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高密度集聚之地,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产业园区可以通过带动投资、实现GDP增长以及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等多种渠道对地方社会经济起到非常强的拉动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对产业园区的建设和运营有着非常高的积极性,通常在政策、资源等方面给予较大的优惠以支持产业园区的建设。 当前,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美贸易摩擦、产业结构变革、国内外环境变化的新时期下,长期支撑中国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原有各类产业园区也遭遇众多的发展制约与瓶颈。产业园区如何在产品模式等方面突破创新,实现园区的转型升级,是园区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企业转型升级,产业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和空间,在产业孵化、产业聚集、产业服务以及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品牌房企、产业运营商、制造业巨头以及投资公司等纷纷入局产业园区的打造与建设。如今的园区有哪些主要的运营模式呢? 园区的五种不同的运营模式 1. 政府运营模式这里的政府运营模式与前面所说的行政主导型园区有关联,但却是不同概念。政府运营模式往往在行政主导型园区比较常见,园区由政府投资开发,园区为入驻的公司提供一些税务代理、行政事务代理的服务,然后收取一些服务费用,同时政府部门也会给园区一些招商代理费用和税费收取的优惠。政府运营模式适合于一些规模小,管理简单的园区。对于一些大型的园区,这样的运营模式无法保证园区的长期运营。扬州邮政跨境电商产业园就属于这类运营模式,它由扬州市邮政局投资运营,提供多项优惠政策和利好,入驻的跨境电商可享受退税、结汇、培训等系列服务和邮费优惠福利。 2. 投资运营模式投资运营模式是通过政府投资建设园区,然后通过房租、固定资产等作为合作资产,孵化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在企业获得成长后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或上市,实现资产增值并收回投资。这是一种长期投资的理念,园区在中短期很难有可见的回报,但是对于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因为园区的发展是建立在企业投资成功的基础上的。浦东软件园就属于这一模式。 3. 服务运营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只是投资还是不能满足很多企业的需要,很多企业对园区的服务环境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服务运营模式的园区。园区为入驻企业提供人才招聘、人才派遣、信息提供等软服务,为企业提供更佳的生存发展环境。服务运营模式强化了园区与企业的合作,增加了园区的收入渠道。杭州软件园就属于这一类运营模式。 4. 土地盈利模式随着近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热起,土地增值的盈利能力远远超过了很多行业的盈利水平。一些园区获得了土地收储、初步开发、拍卖的功能,所以一些园区通过控制大面积的土地,在进行初步开发后,短期内提升土地的价值,然后进行地产开发或转让。这种模式更像一个有规划的地产开发商,获利能力非常的强大,同时也为园区后期的开发奠定了雄厚的财力基础。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中关村软件园。 5. 产业运营模式一些重要的开发区其实承担了调节、完善、强化区域产业链运营的作用,园区设立的目的就是要做一个产业链,比如一些新能源产业园、创意产业园、物流产业园等,这些产业园在投资初期就会进行招商引资,引入企业资本一起搭台,然而园区也做好了与企业一起唱戏的准备。园区会对一些有实力的入驻企业进行投资,甚至直接投资一个全资公司在园区内运营一个重要的产业项目。这种运营模式的产业园往往要具备三种职能:行政职能、服务职能和企业投资运营职能。对园区的管理能力和运营能力都提出了很强的要求。例如南京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科研园,规划多个产业一起运营,有招商、有投资、有独资,运营复杂,然而一旦建成将在很大的区域内形成压倒性的产业优势。 产业园区的四个发展趋势 1979年,我国第一家产业园区--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建立拉开了我国产业园区建设的序幕,我国产业园区至此发展起来。2018年,国家将通过审核的所有开发区整理汇编成《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全国的***和省级园区的数量已达到2543家。 观察40年来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从粗放式的开发阶段,到开始关注区域的规划和产业环境,再到围绕核心产业构建产业集群、带动区域发展,产业地产正在成为构建新型城镇化的新路径,为企业加速孵化、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推动力。 在新的经济环境背景下,产业园区未来的发展将面临四大趋势:即开发模式从传统的物业售卖转向持有运营、园区经济转向城市经济、营利模式从客户思维转向伙伴思维,以及运营模式从管理园区转向服务园区。 趋势一,开发模式将从“物业售卖”转向“持有运营”。今年3月,住建部负责人表示,改革开放40年*主要的是在重资产情况下城市的高速发展,下一步走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道路是重中之重,地产正在面临一场“持有运营”的转型,地产商持有的不仅是一个楼盘或一块土地,更重要的是持有在这个社区或园区中的人群,如何对他们进行高效的运营。 趋势二,产品模式将从“园区经济”转向“城市经济”。随着产业园区的演化和发展,园区承载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大量城市要素和生产活动在区内并存聚集,从而推动了产业地产的城市化进程,园区经济与城区经济逐渐走向融合。 趋势三,盈利模式将从“客户思维”转向“伙伴思维”。随着“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园区物理空间成为“共享资源”,园区的盈利模式也由传统的“物业租售模式”向“投资共生模式”转变。园区开发运营企业不再和入园企业形成甲乙方关系,而是通过成立产业投资基金,入股入园企业,共同享受入园企业的成长收益。 趋势四,运营模式将从“管理园区”转向“服务园区”。未来产业园区发展由“拼政策”进入“拼服务”阶段,围绕三大方面建设服务体系:一是市场服务,二是园区服务,三是政务服务。服务是运营的核心内容,园区的运营者应从政府、企业、产业、企业员工等多个方面发掘需求,运用5G、互联网、VR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实现服务模式的创新。 中国城市经过数十年高速发展,不论是城市建设设施,还是城市产业发展,还是城市生活都发生重大变化,智慧型、智能型、舒适型、服务型成为城市地产发展的重要方向。旧城改造、产业升级、生活升级为产业地产提供重要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对地产行业提出了技术、创意等方面新的要求。 无论是传统的制造业,还是城市商业,都面临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与必要性。而这种产业转型升级必将增加从生产厂房、现代办公设施、生活服务配套等新需求。这不仅是产业园区发展的机遇,也对地产园区提出了新的需求。产业园区的更新就是城市更新,随着产业园区配套与服务的升级,产城逐渐融为一体。随着产业的回归,产业园区不再是传统地产买卖租售的行业,长期投资持有,通过做服务、做运营,才能取得长期稳定的回报。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训机构、农旅融合】
    2020年09月28日 阅读:2123
  • 也说旅游

    十四五规划编制详解及要点分析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十四五规划”即将开局之际,在这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全国各地政府、企业都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攻坚战中。面对疫情除了考虑恢复生产、保障复工等问题以外,布局十四五产业规划也将成为各地方政府、国企央企的重要工作内容。       “十四五”时期是地方发展的重要历史性窗口期,也是地方加快经济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深入研究“十四五”战略机遇期内涵与特征、“十四五”发展主题主线、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任务,做深做实前期研究对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意义重大。 “十四五 ” 规划编制意义       “十四五”规划是我国第14个“五年规划”,“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       社会共同行动纲领      规划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是凝聚社会共识的国家意志表达形式。       引导资源配置工具      政府可以通过规划引导资源向国家战略指明的方向配置。       政府履行职责依据      政府制定并公开履行规划,在这此层面上规划也是”管“政府的。       市场行为“第二准则”      通过规划划清空间界限,告诉市场主体,空间的可为与不可为。 “十四五 ” 规划编制要求       2018年底为加快该统一规划建设,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作了如下四个方面的规划编制要求:       必须突出发展规划的统领性作用      注重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增强指导和约束功能,体现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及规范化。       必须由虚转实,注重发展质量      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现代化建设”为要求,从五位一体出发,系统谋划。       必须强化区域协同发展      以“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抓手。       必须提高规划的信息化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引导目标设定和规划决策,建设智能化信息平台提高规划编制和管理的科学性。 “十四五 ” 规划体系构架      国家发展规划居于规划体系*上位,是其他各级各类规划的总遵循。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均须依据国家发展规划编制。       省级规划、市县级规划依据国家发展规划制定,既要加强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的衔接,形成全国“一盘棋”,又要因地制宜,符合地方实际,突出地方特色。 新时期“十四五 ” 规划要素 “十四五 ” 规划编制遵循细则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要点分析       1、“十四五”规划要充分体现时代特点      第一,具有鲜明的指导思想。      第二,充分体现时代特色。      第三,突出解决发展的主要矛盾。      第四,充分体现融入经济全球化。      第五,提出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       2、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高质量发展。      第二,坚持开放发展。      第三,坚持创新发展。      第四,坚持协调发展。       3、“十四五”规划在战略举措上要有新突破      第一,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上有新突破,加快形成对区域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在城市化上有新突破,积极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载体。      第三,在改革开放上有新突破,努力推进区域经济全球化融合。      第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有新突破,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新贡献。      第五,在社会事业上有新突破,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福祉。 “十四五 ” 规划编制建议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是一项国家到地方、全局到局部、宏观与微观等相互结合的系统性工作。清大文产总结过去“五年规划”经验,整理地方(区域)“十四五”规划编制重点为:       1、客观全面做好总结评估      对“十三五”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估,客观准确把握区域所处发展阶段及特征。       2、重视区域瓶颈问题的解决      致力于打破制约区域发展的瓶颈,找准突破发展的切入点、解决核心问题,发挥战略导向作用,确保高质量发展。       3、做好近中远期的目标衔接      既要以五年为主,又应预测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项目标,以及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4、重视突出区域自身发展特色      寻找区域与其他地区的异同,挖掘其发展价值,准确把握其发展特色,并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突出区域特色。       5、重视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      既要站在大区域发展中考虑问题,对未来发展和环境变化有一定的准备,又要切合区域发展实际,稳步推进,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训机构、农旅融合】
    2020年09月27日 阅读:2301
  • 也说旅游

    创客孵化创客 升级倒逼升级

    30多年前,在德国举办的一场木器展销会上,小木匠沈建华制作的一个大木箱子引起了众人围观。只见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把一枚枚鸡蛋放进木箱模型,然后告诉众人,只要时候到了,一群小鸡就会孵出来。 如今,在中国*大的羊毛衫集散地浙江省嘉兴市,已不再年轻的沈建华又建了一个孵化器。这次,他要孵化的不是小鸡,而是一个个成功的创业者。 扶起“做倒了的”生意 沈建华决心让镇上的小作坊都办成大公司,建起了毛衫业科技创业园孵化基地,由此催生出一个个现代企业。 320国道,起于上海,终于云南,如果要选择走这条全长3000多公里的公路,一定要绕开濮院镇和洪合镇。因为这里实在太堵了。 2017年12月初,记者来到位于嘉兴市的这两个相邻的小镇,寒冷的天气中,嗅到的却是热火朝天的气息。堵车,从傍晚时分开始,一直持续到深夜。滚滚车流中,京牌、沪牌、冀牌……各地的车都有。穿梭在马路中的送货三轮车更是难以计数。 “天气越冷,我们的生意就越好,现在正是羊毛衫的旺季。”浙江华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建华笑着告诉记者,尤其是今年,生意更是好得不得了。火爆的市场吸引了众多创业者前来“淘金”,来自北京、上海、河北……以濮院镇为例,本地人口只有5万,而外来人口则是本地人口的数倍。 放眼全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共有9大羊毛衫生产基地,分布于山东、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9大基地各有所长、难分上下。而如今,每年从濮院镇和洪合镇销出的毛衫服装就能达到9亿多件,销量占到了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说,每两个人中间,就有一个人穿着嘉兴生产的羊毛衫。这正印证了那句俗话,“没有不行的行业,只有不行的企业。”那么,这两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到底是如何形成巨大的虹吸效应?这要从沈建华为什么建孵化基地说起。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正从计划经济开始迈向市场经济,在这个历史大变革的时期,小镇上的人们嗅到了商机。“当时,一些往返上海的长途车会路过洪合镇,会在320国道和泰旗路交叉口停靠休息。有人流就有商机,于是当地人开始拿一些毛线帽子在那里摆地摊,生意蛮不错的。”沈建华回忆道。 羊毛衫小镇的生意就这样一顶帽子一顶帽子地做了起来。到了1986年,甚至连俄罗斯人都跑到这里来大量采购。洪合镇上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手摇着横机,一边织一边卖。然而,好景不长,仅仅过去了几年,洪合镇出口俄罗斯的毛帽子贸易就倒掉了,曾经雪片般飞来的订单越来越少。 为什么?“农民小作坊式的生产注定做不长,生意好了,就有人想着法子偷工减料;生意差了,就有人开始低价竞争。”沈建华说到这里,浙江千圣禧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根对此感受颇深:“1988年,我只有1台机器,1个员工。因为是家里的小作坊,没有人监管,为了赶工多接单子,生产出来的帽子我就省去了烘干的步骤。结果,夏天发到俄罗斯的帽子全部都烂掉了,冬天发过去的帽子又都结成了冰。后来就很难再接到订单了。” 只有规范,才能长大——多年之后,沈建华想通了这个道理,他决心要让镇上的小作坊都办成大公司。正值千禧年,沈建华离开原来的木匠和装修行业,开始了羊毛衫领域的探索。他提出“小舢板成航母,你创业我服务”,在洪合镇建起了毛衫业科技创业园孵化基地。从办理执照、主动纳税、创建品牌开始,现代化、规范化的经营理念冲击了所有的小镇人。 成长的渴望有着强大的力量,再加之完善服务的吸引,缩在民房、村落里的人们一个个走了出来,在孵化基地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从农民个体户到公司老板,企业发展正规了,实力壮大了,他们也就愿意在品种研发、质量提升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受益于此,曾经做砸了外贸生意的陈建根如今已建成了当地的标杆企业。 聚沙成塔,小镇农民的再创业大潮催生出一个个现代企业,而当地的产业也就在无形之中迈向了升级和创新发展之路。如今,鄂尔多斯、恒源祥等知名毛衫品牌都纷纷在洪合镇和濮院镇设立了生产基地。而这里的产品更是远销到了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拉着企业往上走 “华新模式”直接孵化、培育、服务创业企业2000家左右,几乎覆盖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不少已走上了品牌之路。 “赚美元的单子也不能全接,要有选择。”专门做外贸生意的嘉兴帝翔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孟松强告诉记者,现在订单多,来不及做就不接,不能砸了自己的牌子。 有选择单子的权力,也就意味着在国际贸易中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这也正是沈建华所说的“小舢板成航母”的魔力所在。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将其定义为“华新产业集聚成长”模式(简称“华新模式”)。 具体而言,在洪合镇孵化基地获得成功后,沈建华又在濮院镇搭建了示范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并进一步扩展到毛衫行业的上游,在位于河北省邢台市的清河县和南宫市两地的原料市场也建立了服务基地。在这些基地里,有*先进的、个体户买不起的打版机,如果客户需要新款样衣,在基地可以轻松完成;这里有全套的现代化财务系统,小企业不需要另请会计,只要在基地申请一个入口就可以;这里还有新产品研发、产品检测、技术培训、电子商务等种种服务。 此举不仅整合了毛纺织产业链资源,还给创业者提供了一个高起点、一条有奔头的成长路径。据统计,“华新模式”如今已直接孵化、培育、服务创业企业2000家左右。这些中小微企业各有所长,几乎覆盖了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举个例子,拿这件*普通样式的毛衫来说,它需要21道工序。在濮院镇,这21道工序全部都进行了分工,各干各的,效率非常高。当然了,这是市场自发的选择。”孟松强拎起一件毛衫对记者说道。 “‘华新模式’值得借鉴,这种模式培育出来的中小微企业成长得很好很快,一批小商户都走上了品牌之路。可以说,是华新在拉着企业往上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说,从全国范围来看,这个区域的创业创新氛围整体非常好,创业者在这里能够找到更多的成长机会。 对此,孟松强深有同感:“我们洪合和濮院,原来就是农民创业的摇篮。现在新一代成长起来,也大多选择回来创业,外来的创业人口就更多了。” 好模式吸引了创业者,而外来创业者又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理念。良性互动之下,当地企业的眼界越来越高,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而产业升级也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事实上,这也正是我国纺织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挑着单子接”的现象并不是这里独有。 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慢慢消失,不少人担心越南、孟加拉、柬埔寨等地会替代我国成为新的纺织产业基地。对此,夏令敏认为不必担心,“我们不接的单子转到东南亚,这并不会削弱我们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我国的加工质量、生产能力、反应速度、管理水平都是很强的。往中高端上走,是中国制造的必然趋势。到国外看一看,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中高端纺织产品是made in China”。 对于如今的中国而言,早已不是依靠成本低廉的生产力进行国际竞争的时期。但对于具体企业而言,转型并不容易。 “方向往中高端走是一定的,但是,企业转型有许多障碍需要突破,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孟松强认为,在这个阶段,非常需要“火车头”的带动和带领。面对新的形势,沈建华又开始琢磨他的新一轮创业。 创业者的共享经济 创新园的创意设计大楼,可以辐射当地的整个市场,创业者可以共享其丰富的设计资源、电商资源、周转资金、客源…… 点一杯卡布奇诺,在后现代风格的“看见咖啡”里稍坐片刻,便会看到不少操着外国口音的艺术家们正来来往往。原来,在中国濮院毛衫创新园的创意设计大楼中,入驻了20多家来自韩国的设计公司。 “我经常会到创意设计大楼上转一转,听听那些设计师们的灵感,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来一个‘爆款’。”陈建根告诉记者,靠抄袭和模仿的服装产业走不远,而小镇上*缺的就是设计力量。因此,当200多位设计师入驻园区内的创意设计大楼之后,他与其他老板一样,都非常兴奋。 设计是服装的灵魂。然而,对于创业者,对于小微企业而言,他们根本没有实力去请好的设计师。看到这一问题,沈建华决定拿出一整栋楼来做设计中心。为了吸引更多的设计人才,给市场集聚更多的设计资源,他不惜赔本儿去做这件事。记者获悉,两年多以来,仅在韩国设计团队身上,华新集团就补贴了1000多万元。 创业者的共享经济,这正是沈建华继孵化基地之后的第二次创新。一栋设计大楼,可以辐射当地的整个市场,每一个创业者都可以共享其丰富的设计资源。再加上共享设计、共享客源、共享电商资源、共享周转资金、共享成长学院……共享带来的红利难以计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如今,漫步在时尚的中国濮院毛衫创新园,前卫的设计师在寻找灵感,风格各异的生产厂房都开辟了潮流的展示空间。而这一切,都是游客们眼中的风景。看文化展、喝咖啡、买衣服,作为毛衫时尚小镇的核心区块,中国濮院毛衫创新园成为了*吸引游客的地方。正值周末,记者看到一辆辆旅游大巴满载而来,一辆辆私家小车满载而去。据沈建华估计,今年前来购物旅游的人次将超过15万。旅游商业的共享让生产者能够直接与消费者面对面,掌握新鲜的市场诉求。 电商资源的共享则为生产企业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去年“双11”期间,天猫平台的中老年服装商家中,香颜服饰的成交量都不错。这家企业坐落在园区内电商基地大楼的6层,其创始人付国文是典型的“85后”,几年前,他从江苏老家来到这里开始创业。利用网络平台,他的生意迅速壮大起来,目前年营业额在5000万元左右。电商基地的红火给当地的生产企业拓展了新的市场渠道,同时,市场嗅觉灵敏的电商企业也倒逼着当地供货商创新能力和反应速度的提升。 成长基金的共享则能够解决企业发展的燃眉之急。“有一次我着急发工资,可是那几天资金确实周转不过来。后来我给园区打了一个电话,一个小时就拿到了100万元现款,不需要任何抵押。”想起这件事,孟松强至今还能感受到那种雪中送炭的珍贵。记者获悉,华新集团专门拿出了3500万元成立股权投资公司,园区成员有短期资金需求时,公司可以直接提供;如果需要向银行申请长期、大额贷款,投资公司则可以为其做担保。 共享,让一个个创业者成了产业巨人。如今,这个巨人准备更进一步,进军未来市场。“专攻智能制造的生产中心和研发中心很快就要启动了,到时候,每一个创业者都可以共用同一个智能制造车间、分享平台的订单。”沈建华说。 这个设想让人兴奋。众所皆知,借助网络的个性化定制是未来的制造方向,但对于单个企业而言,为了一个或者几个用户的需求去单独打样、生产,得不偿失。而共享车间一旦实现,不同商家就可借助平台大数据整合各自接收到的同类需求,进行统筹设计和生产。柔性生产就能够真正实现。 创业就是较好的守业。从小木匠走到今天,沈建华是永远的创业者,也是更多创业者的孵化人,正是这一群创业者让嘉兴的毛衫产业在一次次变革中赢来凤凰涅槃。谈到未来计划,沈建华说:“以后要做世界毛衫大王,只要有了创业创新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创业者言  ● 创业就是较好的守业,只要有了创业创新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 创业要从规范起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迅速壮大  ● 创业不分好时候和坏时候,什么时候都合适,机会天天都有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训机构、农旅融合】
    2020年09月25日 阅读:2210
  • 也说旅游

    北京试点高精尖产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土地年租制

    摘要: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获悉,北京将通过弹性年期出让土地和土地年租制等方式,组织高精尖产业优先在各类园区落户,控制和降低企业的土地使用成本,保障高精尖产业发展。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获悉,北京将通过弹性年期出让土地和土地年租制等方式,组织高精尖产业优先在各类园区落户,控制和降低企业的土地使用成本,保障高精尖产业发展。      北京市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用地政策的意见》。北京将率先在国务院和北京市批准设立的开发区、产业园区展开试点。      入园企业若向园区开发企业租赁产业用地,按照年租制缴纳土地租金。年租金由北京市各区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根据园区土地成本收益和产业引导政策具体制定,土地租赁*长期限不超过15年。根据园区规划。      入园企业可在承租土地上依法建设生产经营设施,租赁期内该设施属投资企业所有。      入园企业若申请以出让方式取得园区产业用地,园区将实行弹性年期出让,出让年限*长为20年。对于国家和北京市重大产业项目,北京市政府批准后可适当延长,*长出让年限不得超过土地使用权出让用途法定*高年限。      据了解,各个园区将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对企业和用地情况实施动态监管和定期评估制度,严防投机炒卖房屋和土地。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训机构、农旅融合】
    2020年09月24日 阅读:2212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400-8593-166
分类目录
文章列表
乡村旅游开发运营中的误区

乡村旅游开发运营中的误区[也说旅游]

2023/01/04

乡村旅游的形式及特点决定了其属于“无景点”旅游的范畴,不能深刻认识到这点,完全按照景区旅游的思维观念和打法来开发运营,无疑是造成目前发展瓶颈的主要原因。源头尚如此,以至于造成定位错误、运营不适、管理不顺、效益差强。 1.不进行科学规划可能是由于资金不足原因或认为规划无用的观念作崇,也可能是自信所为,许多乡村旅游的投资***视规划为无物,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手拍脑袋布局。再者没有核心主题,业态杂陈,照搬模仿,粗糙不精,对外形象不明,在游客心中形不成核心、准确的关注度。需要改变观念,重视科学规划的作用,用心画好一张蓝图,形成阶段性的发展计划,有序地实施落地。2.没有真正认识到消费者的需求特性乡村旅游接纳的消费者,必然是城市人群,这一点许多乡村旅游的投资运营者似懂非懂,他们似乎不明白:城里人到这里不是体验乡村生活来了吗?给他们提供原汁原味的东西不对吗?由此他们不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仍然以自己固有的心态和思维开发经营。3.错把乡村旅游当做景区来开发运营为什么乡村旅游不能按照旅游景区的模式来开发运营?是由各自的特性决定的:其占地规模、资源禀赋、投资额度、综合业态不同。在开发乡村旅游前,一定要先明确定位,知道现有的条件适合做什么?了解清楚待开发区域周边的交通区位、文化积淀、以及政策法规,继而因地制宜,靠山做山,靠水做水。 4.不注重文化挖掘文化不仅可以挖掘,也可以打造,关键在于你是否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正确地确定主题文化,选择适合你的文化,用好你已有的文化,采取可视见、可体验、可触摸的方式把它充分彰显出来,你的底蕴就深厚了。文化是魂,没有文化的乡村旅游是乏味的,始终立不起来,给人留不下明晰的印象,长此以往,自然会消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流中。5.不可迁走原住民没有原住民的存在,没有人气,缺乏生活的气息,人们来这里如何体会乡村的味道?即便是来了,也是匆匆而过,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复游,这不能不说是思维短见的一种败笔。是把原住民请回来,让他们成为乡村旅游业态的一道风景和参与者;把大门拆除,让游客自由自在地走进来,更多地走进来,通过其他方式更多地获取利润,获取长远的利益。 多少年以前,中国人由衷地向往英格兰乡下绿色的田园,旖旎的乡村风光,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在以及不久的将来,中国乡村美丽的景色,乡村旅游异彩纷呈的业态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其前景灿烂光明。 【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田园综合体、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训机构、农旅融合】

深入实施乡村“三大”行动,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深入实施乡村“三大”行动,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也说旅游]

2022/12/28

乡村振兴是持久战而不是攻坚战,不能一举而竟全功、毕其功于一役,只能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向前推进。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第19个聚焦“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一方面聚焦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要求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另一方面,锚定乡村全面振兴,要求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可以说,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既管当下、又管长远,更加注重乡村振兴的时度效。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三大”行动,紧密相连、休戚相关,统一于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并共同构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厦支柱。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这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乡村振兴,农业是主业,农民是主体,农村是主战场,农业、农民和农村“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处理好发展、建设与治理的关系,注重市场、政府与社会机制的耦合,协同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乡村持续性建设和乡村有效治理,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事业行稳致远。聚焦富民产业助推乡村发展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在发挥市场在农业农村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聚焦富民产业,发展县域富民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实现农民富裕富足,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一是以农业为基础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是农村的主业,要以第一产业为基本依托,通过要素集聚、技术渗透、组织变革和制度创新,不断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进而延长产业链,重塑价值链,实现农业与文化、教育、商贸、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以县域为空间载体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县域连接城乡、互嵌工农,不仅靠近农村农产品产地,而且也临近城市消费者群体,是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的理想单元。要引导大中城市产业有序向县域延伸和转移,鼓励县城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支持中心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推动重点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三是以就业创业为主要抓手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一方面要支持农民工城市非农就业,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也要改造传统农业,鼓励农民、返乡农民工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四是以绿色发展为根本遵循保护和开发乡村生态。良好的生态资源是乡村的宝贵财富和*大优势。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不仅要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开展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减轻并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要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推动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和实现,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狠抓民生事业落实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狠抓民生事业落实乡村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短板,农民缺乏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致使资本、人才、技术和劳动等要素大规模、单向度外流,乡村凋敝问题日益严峻。乡村振兴是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要为农民而建。依托乡村建设向农村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这不仅是政府的公共职能,也是农民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核心举措是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狠抓民生事业,加强乡村持续性建设。乡村持续性建设要求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需求,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发展好农村民生事业。一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接续掀起“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和“厕所革命”,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二是扎实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促进交通网、物联网和互联网向农村倾斜、延伸和覆盖,大力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农村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三是合理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扎实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努力加快城乡学校共同体、城乡医疗共同体和城乡养老共同体建设,大力加强对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和其他困难群众的关心和爱护,并向农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其他社会补充保障,不断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基层创新改进乡村治理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而柔性治理则是乡村善治的实现路径。乡村治则大局稳,大局稳则天下安。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生活富裕富足的重要前提,也是乡村柔性治理的价值所在。与传统自上而下的刚性管理不同,乡村柔性治理主要是指党组织、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治理主体,秉持以人为本、平等互信、公平正义等基本理念,采取理性沟通、文教宣传、友好合作、协同共治等非强制性手段,以共同应对处理乡村日常生活中的公共事务的一种新型治理方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是协调好社会组织的作用,强化基层创新,推动乡村柔性治理。乡村柔性治理要求调动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充满活力、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的善治乡村。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推进村民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二是推动社会组织基层创新,建设农村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引导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传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等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三是鼓励公众参与乡村公共事务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靠群众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有效防范黑恶势力、家族宗族势力等对农村基层政权的侵蚀和影响,妥善解决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文章来源于网上公众号 【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田园综合体、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训机构、农旅融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十大重点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十大重点[也说旅游]

2022/12/28

01“乡村振兴”发展**(一)坚定乡村振兴“三步方略”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实施了近5年。这5年来,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和“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抓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和政策举措,各地也相应制定了乡村振兴规划和行动方案。同时,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还提出了“三步走”方略。第一步是到2020年取得重要进展,第二步是到2035年取得决定性进展,第三步是到2050年实现全面振兴目标。“三步走”方略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了阶段性目标,表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是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同步的战略,是个需要循序渐进、长期实施的战略。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总体上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重要进展的标志。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朝着第二步方略前行中,还有13年的时间,乡村振兴将取得决定性进展。与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相对应的标志,就是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并且基本建成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形成城乡、地区、阶层差距明显缩小,中等收入群体处于主导的格局。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深化改革是这一发展阶段的关键,必须加快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综合配套的改革,下决心解决引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体制机制问题。(二)坚持“两山”理念“三大思维”乡村振兴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的关系。思路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准绳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简称“两山”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内涵丰富,其中“三大思维”是其精髓所在,一是坚持底线思维,二是坚持发展思维,三是坚持转化思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关键是要做好“转化”这篇文章,也就是做好“将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这篇文章,使“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首先,确立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基本路径有两条,一是生态产业化的路径,也可称为直接转化路径,主要针对可直接市场化交易的生态资源与产品。二是产业生态化的路径,也可称作间接转化思路,通过关联性产业,使难以直接转化的生态资源价值在关联性产业的发展中得到体现,形成产业发展中的生态溢价,转化为经济社会的市场价值。其次,要配置好生态价值转化机制。第一,政府机制。实践中,对于难以直接转化又具有公共性的生态价值,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第二,社会机制。运用社会资源力量是转化生态价值的重要机制。建立生态公益基金、激励民众对生态的转移支付,应成为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机制。第三,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转化生态价值的主要机制。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本质上都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市场机制是否有效,关键取决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市场机制的建构,以实现包括生态资源在内的要素市场化配置。再次,要重视生态转化价值的共享。乡村生态振兴要建立乡村生态及其转化价值的共享机制,不仅使“绿水青山”为广大民众共享,而且还要使转化的“金山银山”能为广大民众共享,尤其能为乡村广大居民所共享,使其成为广大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源泉。为此,在乡村生态资源转化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资源生态产权与治理制度建构中效率与益贫的相互协同。要用好政府产业政策和公共政策的杠杆,体现乡村生态振兴和生态转化对普通农民的包容性和惠顾性。要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股份化、股份合作化的改革,引导企业和合作组织带动广大小农和贫困农户发展,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中小农户、贫困群体与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和共富发展。(三)确保农业农村“三个优先”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农业农村、教育、就业“三个优先”发展的方针。从实践发展看,我国教育和就业的优先重点也应该在农村,重点对象是农民,因此,贯彻落实国家“三个优先”发展的方针,实际上就是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确保农业农村的“三个优先”。具体而言,一是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二是确保教育与就业的优先发展重点面向农村和农民。很显然,这样的人力资本结构状况,已不适应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共同富裕发展的要求。由于如此大规模的低文化层次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和农民工,因此,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优先,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与改善。要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加强与就业导向密切关联的职业教育,争取到2035年实现农村学龄人口高中与职业教育普及率能达到80%以上。其次,要优化乡村教育空间布局。发挥数字化和互联网功能,推进城市教育资源向农村扩容,实现城乡教育资源融合与共享。再次,要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优先。进一步完善城乡劳动力要素市场和用工制度,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鼓励并支持农民和农民工通过自主就业、受雇就业、合作就业、兼业就业等多种形式实现就业与创业,保障广大农民和农民工能实现充分就业和就业增收。02“乡村振兴”实践运行(一)建立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还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之一。现代农业的“三大体系”既有相互联系性,又有各自的内在特性。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的框架结构,突破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边界。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既包括第一产业的农业,又包括二三产业的农业范畴,即农业产业链的延伸。简言之,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不仅是全产业链的农业体系,也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多功能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这样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还能支撑县域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部分。现代农业的生产体系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生产要素组合与配置体系。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不仅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基础性要素,而且还包括技术、数字、生态、文化、制度等赋能性要素。现代农业的生产体系就是嵌入赋能性要素的农业基础性要素的组合与配置体系,它体现的是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形态、生产效率和农业的综合生产率。这种生产方式、生产形态、生产效率和农业的综合生产率,既可以通过产业分工基础上的集聚得以体现,也可以通过产业集聚基础上的分工得以体现。现代农业的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营运体系。将其独立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中的一大体系,在于这一体系在现代农业体系中的重要性,它关乎现代农业发展的效率。现代农业的经营体系是经营主体与经营制度集合的体系,其中主体是行为主体,或者说是生产体系中的基础性要素,而制度是行为主体的行为指南,也就是生产体系中的赋能性要素。作为赋能性要素的制度主要体现为四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制度范畴,即产权、组织、合约、规章。作为基础性要素的主体,在现代农业的体系中就是相关的经营组织,主要包括家庭经营组织、合作经营组织、集体经营组织、公司经营组织等。在这里,组织具有双重的属性,既是行为主体,又是制度,不同的经营组织既是不同的经营主体,又体现的是不同的经营制度。从这一意义上讲,现代农业的经营体系就是与这些经营主体相匹配的经营制度体系,主要包括由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公司经营等经营制度所构成的经营体系。而不同的经营制度又内含了与其相适应的产权、组织、合约和规章等制度的安排,形成了相应的经营制度的治理结构。现代农业体系中不同的经营制度具有各自适宜的领域,相互之间并不存在优劣之分。构建现代农业的经营体系,并不是要以某种经营制度取代另一种经营制度,而是要完善不同的农业经营制度,使这些不同的经营制度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发挥各自的制度优势,并且实现相互间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二)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农村“三产融合”主要是指农业一二三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及其与关联性产业的融合发展和多功能发展,其本质就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构与发展。农村“三产融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纵向一体化的升级,对于增强农业竞争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就业与增收渠道,都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核心体现是产业的纵向融合。但就我国农业产业而言,农户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是农业生产,尤其是上游农业的基本特征,因此,要实现我国农业产业的纵向融合,前提基础是实现上游农业的横向融合。有效的路径是通过合作制来实现上游农民的横向联合及其生产的横向融合,以使上下游产业或交易方形成相对均衡的纵向融合基础。除此之外,由于农村“三产融合”还会体现农旅、农文相结合的多功能性,因此农村的“三产融合”还需拓宽产业融合的视野,要在产业融合中引入“产村融合”和“产城融合”的理念,实现产业与空间的有效融合,城市带动乡村的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关键重点是要构建两个机制。一是构建与“三产融合”相适应的经营机制,二是构建与“三产融合”相适应的利益机制。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民的组织化以及家庭经营与合作经营的有机结合,是农民参与“三产融合”,并且在融合中获益的必要前提,但还必须有其他机制的匹配和创新。首先,在农业合作制基础上引入股份制,其次,鼓励工商企业(资本)在“三产融合”中进入适宜的领域,即农民干不了的领域,同时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和共赢关系。再次,在“三产融合”中发挥好政府政策助推脱贫农户、小农户融入的作用,同时加强对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提高财政扶持资金的**度和使用效率,防止产业组织异化、经营制度扭曲和农民利益受损。(三)推进“三种类型”规模经营农业的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和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体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与工业的规模经济有一定的区别。前者主要是指农民这一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经营,与土地关系更密切,而后者主要是指工业企业的规模经济,与资本关系更密切。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类型多样,农民从事农业的规模经营必须注重适度性和多类性。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本质是农业经营者的比较利益,这种比较利益是从事一定经营规模农业主体的机会成本。比较利益具有动态性,随着农业和非农产业经营者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的适度经营规模会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性在于过小的经营规模不利于农民增收,不利于农民从业积极性的激发,但过大的经营规模也有可能导致农业经营粗放化所导致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降低,以及农业经营者相互收入的失衡。在农业经营规模适度性的基础上,要特别重视农业规模经营的多类性,不能仅以土地经营规模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多种类型农业规模经营的缘由在于农产品的多类型和农业的多形态特性。就农业产品的多类型特性而言,主要可以体现为三种类型。一是偏向于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主要以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为主;二是偏向于资本密集型的农产品,主要以加工农产品和设施农产品为主;三是偏向于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主要以蔬菜、水果、茶叶和养殖类产品为主。在这三种类型农产品中,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规模经营主要取决于土地与资本的匹配关系;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的规模经营主要取决于投入的不变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匹配关系,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规模经营主要取决于劳动和资本的匹配关系。实践中,农业规模经营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土地规模化经营,二是服务规模化经营,三是复合规模化经营。如果从农业规模经营与经营者的比较利益关系看,农业的规模经营还可以跳出第一产业的农业。农民可以通过向下游延伸的产业化经营和多功能发展,实现纵向延伸和多功能发展的农业规模经营。总之,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既要从比较利益原则出发,把握规模经营的适度性,又要从农产品和农业的多样化特性出发,注重农业规模经营的多样性,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适度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四)建构“三层协调”服务体系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既是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类型之一,更是农业家庭经营不可或缺的支撑体系,是现代农业双层经营的重要组成。实践中,农业服务体系具有三个层面的多元化的特点,即服务主体、服务机制、服务产品(领域)三个层面的多元化特点。一是服务主体的多元化。主要包括政府主导型、合作社主导型、企业主导型、社会组织主导型等。二是服务机制的多元化。主要包括:(1)服务外包化的机制,即市场化机制;(2)服务内部化的机制,即非市场化机制;(3)服务外包化与内部化相结合的机制,即市场化与非市场化相结合的机制。三是服务产品(领域)的多元化。例如生产服务、营销服务、信用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依据上述农业服务三个层面的多元化特点,建立现代农业的服务体系,需要着力于“三层协调”的多元化农业服务体系建构,核心是建立服务主体、服务机制以及服务产品(领域)相互协调与优化配置的多元化农业服务体系。从多元化的服务主体看,政府主导的农业服务已从过去统包统揽的行政服务形式,转变为政府直接提供服务、政府购买服务、政府退出由市场提供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企业(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运行)主导的农业服务在服务产品和服务领域方面不断扩大。社会组织(指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和社会公益组织等)主导的农业服务在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有了较大的进展。值得指出的是,随着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不断发展,合作社主导和农业行业组织主导的农业服务正在呈现出发展态势。从各国农业服务体系的发展格局及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看,以农民合作组织服务内部化为核心的农业服务体系,应该成为我国多元化农业服务体系的建构重点。为此,政府应采取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增强农业合作组的服务功能,推行政府向合作社购买服务,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合作社主导的农业服务。从多元化的服务机制看,需要把握好农业服务外包化与内在化的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市场化服务和非市场化服务的关系。首先,要促进农民合作社的规范发展,支持合作社联合发展和扩容发展,积极探索建立集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社的联合社,拓展合作社农业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增强合作社对小农的带动性。其次,要通过政府机构的改革和职能的转换,赋权农业行业组织,增强行业内部化服务功能。此外,要把握政府提供农业公共性服务在公平与效率方面的关系。无论政府的农业公共服务是以直接的方式提供,还是以购买的方式提供,都应体现对服务对象的公平性和普惠性。对于以市场机制运行的政府购买服务,如给予购买补贴的农机外包或市场化服务,补贴方(政府或集体)应对服务价格进行调控,避免被服务方(农民)不能得到服务补贴的益处而产生的不公平现象。同时,也要加强公共服务的效率评估,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为此,一方面要清晰界定农业公共服务品的概念和受益对象,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公共服务的运行体系和评价体系,高度重视广大农民群众,尤其是小农和贫困农户,对农业公共服务质量和公平性的反应。从多元化服务的产品(领域)看,总体上服务的产品门类与领域在不断扩大,但服务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其原因主要还是服务体制与机制及政策的不配套与不完善。数字化信息服务在乡村治理、居民消费方面已获得较快推广与应用,但在产业应用方面仍存在普通农民数字素养水平低对数字化赋能服务不很适应的问题。当前农业服务产品(领域)主要的问题是农民或合作社有需求的服务产品,如保险、抵押、信贷等金融服务,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尤其从合作社对农民的服务品种门类看,农村的合作金融服务至今没能在农民合作组织系统内开展,而其他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又很难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以致广大农民长期以来所面临的抵押难、信贷难、融资难等问题始终没能得到有效解决,极大削弱了农民市场主体的地位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亟需引起高度重视。(五)建立“三治合一”治理体系在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中,“治理有效”是重要组成。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合一”,实现“治理有效”的善治乡村和乡村治理现代化。首先有必要阐明“自治、法治、德治”的内涵与内在关系。任何治理体系都具备不同维度的观察视角,“自治、法治、德治”体现的是与治理密切相关的两个重要维度,一是治理方式的维度,二是治理制度的维度。“自治、法治、德治”中的“自治”是与“他治”相对应的治理方式,这是治理体系中两种基本的治理方式。从治理主体和客体(治理对象)在治理体系的关系看,如果两者同为一个主体,治理就处在“自治”偏向的状态,反之,则处于“他治”偏向的状态。“自治”是治理的内生化,是治理主体被赋权基础上自主化和自我约束的治理。“他治”是治理的外在化,它通常体现为治理主体对客体(治理对象)的激励与约束行为的规范,构成治理客体的制度环境与行为准则。“自治”与“他治”也是相对的,从微观个体的角度看,“他治”具有普遍性和**性,而“自治”具有特殊性和相对性,只有被赋权的区域化与组织化的群体,才有可能实现相应的“自治”。“他治”的重要意义在于维系国家机器的运行和经济社会的秩序,而“自治”的意义在于治理客体自主性、能动性更好的发挥和治理手段更贴切更有效的运用。我国乡村治理“三治合一”中提及的“自治”,是要发挥乡村治理中的村民群体自主性,提高其自治能力,但又不排斥“他治”,而是要与“他治”有机结合,达到“治理有效”的目的。“自治、法治、德治”中的“法治”与“德治”,是治理体系中两种类型的治理制度,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就是两种Z基本的治理制度安排。一种是正式性制度的安排,“法治”属于这一范畴。另一种是非正式性制度的安排,“德治”属于这一范畴。正式性制度是对主体行为具有硬约束,行为主体不遵循它,就有可能付出各种代价的制度或行为规范,例如法律、法规、规章等;而非正式性制度是对主体行为具有软约束,但人们通常也会遵循的制度或行为规范,例如传统、习俗、宗教、道德等范畴。正式性的治理制度通常具有立竿见影、成效明显的特点,但往往存在实施成本(过高的制度实施成本有时会降低制度效率,甚至于使制度流于形式)和制度寻租,以及主体行为改变具有表象性等问题。非正式性治理制度的重要特点是实施成本低,并且主体行为的改变往往出自内心的自觉,但在人际交互信息不对称、人的行为理性有限,同时机会主义盛行的社会,这一制度也存在难于对所有主体行为都有效的局限性。基于对乡村治理体系中“自治、法治、德治”的内涵及其内在关系的阐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实现“三治合一”的“治理有效”和善治乡村,关键要从国家制度体系特征和乡村实情出发,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高度重视“他治”与“自治”相协调,“法治”与“德治”相匹配。首先是完善“他治”与“自治”相协调的制度体系。一是完善充分体现党领导的“他治”制度体系,二是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制度建设,三是支持各种类型村民自组织的发展。缺组织、缺权能的农民,不可能真正成为乡村治理中具有自主性的“自治”主体。因此,不仅要赋予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而且也要支持有利于村民自主的自组织发展,如村民互助、村务监督、村庄社区环境治理和设施管护等村民自组织的发展。其次是重视“法治”与“德治”相匹配的制度安排。也就是要重视乡村治理中正式性制度与非正式性制度的有效匹配。一要深刻理解“法治”在乡村治理中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性,二要充分发挥“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我国具有悠久的优秀文化历史传统,广阔多元的乡村是这一传统的主要传承地,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与“德治”关联的文化元素,将这些文化元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与当代社会倡导的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相匹配、相集成,就会形成适应乡村“德治”的非正式性制度体系,这样的“德治”就能与上述所说的“法治”与“自治”相匹配,相互补,相融合,真正形成“三治合一”“治理有效”的乡村治理结构与制度体系。03“乡村振兴”改革深化(一)深化供给侧“三个激活”改革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5年被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需结构再平衡的内在要求。我国经济运行的供需结构长期存在错配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农业也不例外。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基调,就是改革、稳定、发展相协同,改革是着重“三个激活”,即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稳定是确保“三条底线”,即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发展是突出“三大调整”,即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从“三个激活”所涉及的改革看,激活市场的改革至关重要。市场不活,市场就不可能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激活市场,既要完善产权制度,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又要进行政府职能转换的改革,清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行为边界。有为政府不等于政府包办一切。有为政府首先是公共事务的承担者、责任者,还应该是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政府。因此,只有同步推进与市场制度相适应的产权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的改革,才能真正形成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相互匹配,高效运行的基本经济制度,才能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目的。事实上,只要市场被激活,要素和主体的激活实际上已经内含其中。从这一意义上讲,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激活市场除了政府职能转换改革外,更需要激活要素和主体,因为要素和主体的激活是市场激活的前提。为此,要高度重视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对市场主体的赋权与培育,以提高农业供给侧的要素配置效率和市场主体行为的能力。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供求不协调现象,既与政府的过度干预有关,也与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滞后、经营主体行为扭曲有关。主要表现为:政府对农业的强势参与和干预,致使农业经营主体普遍依附于政府,而不是市场,行为发生严重扭曲;农村土地等资源要素的产权制度不完善,致使土地和生态资源的市场交易和市场配置能力不足;农民社会保障和农民财产权利的不完整,致使农业劳动力受制于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流动不很充分,并且劳动力要素的价格常常被低估。至于资本要素的市场化,则因农民金融产权的不充分,农村资本在市场上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政策性金融,而不是市场性金融或合作金融。因此,必须加快农业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和对市场主体的赋权与培育,重点是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民住房制度和社保制度、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同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和更完整的要素经营权,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进而不断增强市场对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主导性和对农业供给侧要素的配置能力与配置效率。(二)深化“三权分置”产权改革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这一中国特色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在农村的一大创新。目的是要在坚持农村集体所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既赋予与保障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又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赋予与保障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不仅是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更重要的是要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强调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具有经济与社会的双重目的。现实中,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村集体经济都是“经社”合一的组织,不仅有发展农村社区经济的职能,而且也有管理农村社区社会的职能。换句话说,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承担乡村基层治理、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等社会管理的职能。因此,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特色政治与社会制度的内在要求,既是更好发挥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作用的需要,也是在农村追求政府和市场两种制度优势能够相互匹配的需要。实践中,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在“三权分置”制度架构下,还存在需要破解的问题。首先,尽管已经赋予农民(集体成员)长久不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的资格权,及其房屋的使用权与继承权、以及集体经济收益与资源资产的股权等权益,但在现实中,仍然存在农民土地承包权难以有偿交易,农民宅基地上的房屋不能买卖和农民拥有的集体股权难以对外交易等约束。这些约束一方面使得农村不少的资源要素和农民主体不能被充分激活,难以深度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也使农民难以成为权益完整的市场主体,如农民在信贷市场上经常因产权不充分,抵押性弱而面临信贷融资难的问题,进而难以与其他类型经营主体进行平等市场竞争。其次,村集体经济尽管拥有集体土地、宅基地和其他集体资源的所有权,但是,这些集体所有权似乎基本处于虚置状态。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没有因为拥有所有权而获得相应的收益,而且普遍缺乏发展内生动力与活力,大多需要依靠政府的项目支持或转移支付才能得以正常运行,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处在艰难境地。破解这些难题的思路,不是把赋予农民的权利收回,也不是放弃农村集体经济制度,而是要从系统思维出发,通过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探索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点的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首先,要深刻认识我国农民财产权利难以完全进入市场的深层原因。它并不完全与土地公有制和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有关,而且也与我国农民拥有的诸多权利具有生存权和发展权相粘连、难分割的特点有关。在我国,农村土地不仅具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很大程度上还承担了农民生存保障的功能。原因在于我国还没有完全建成城乡一体和平等的公共保障制度体系,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的水平,有些甚至还是缺失的。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然而,这些制度对于农民来说,首先是一种生存保障的制度,具有生存权的属性,但同时,土地和房屋对农民并不仅仅是种生存权,而且也是一种发展权。这意味着,现行“三权分置”下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资格权,实际上都内涵了生存权和发展权。生存权类似于基本保障的权利,是一种公共权利,是不宜进入市场交易的权利。在这样的产权属性结构下,即使农民在土地上的发展权可以进入市场交易,但在国家公共保障制度还不能完全取代土地对农民生存保障的情况下,允许农民交易宅基地及其房产,或可以交易土地的承包权,都意味着农民的生存权也进入了市场,这显然有违生存权这一具有公共保障性质的权利不宜市场交易的原则,如果允许交易,那么在国家公共保障制度还没能完全替代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的情况下,就会隐含着巨大的经济社会风险。其次,要既审慎又积极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我国农村改革已到了需要综合配套推进的阶段,既要审慎对待,又要积极推进。首先必须尽快建立城乡一体与平等、可随权益者流动的公共保障制度与体系。要尽快用国家公共保障制度取代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实现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相分离。这一制度体系的尽快建立,无论对于农民生存权的确保和发展权的充分实现,农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广大农民成为共富群体,还是对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微观基础建立,以人为本城镇化的实现,乃至农村集体经济与生态资源的进一步盘活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都极为重要。其次,在国家公共保障制度取代土地对农民公共保障功能的基础上,国家应进一步赋予集体和农民对农村集体土地和资源资产的市场发展权,以进一步做大集体经济这块“蛋糕”。同时,在“三权分置”基础上,稳步推进“股社分离”改革,深化“股份合作”改革,分好集体经济这块“蛋糕”,形成农村集体土地、宅基地、建设用地和集体其他资源资产可市场化交易、用途可管控,集体与农民共同拥股、股份合作、可进可退可交易的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新模式。此外,农村集体经济要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发挥集体组织平台功能和社区管理协调优势,为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产业发展中提供合约、信息、治理等方面的服务,实现集体与农民共赢发展基础上的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文章来源于网上公众号 【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田园综合体、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训机构、农旅融合】

文旅项目开发运营的几大思维

文旅项目开发运营的几大思维[也说旅游]

2022/12/28

随着疫情政策的逐步放开,我国旅游市场将有序回暖,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旅游发展前景也会越来越好。但面对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及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景区运营者需明确以下几种思维,并灵活运用。 第一,差异化思维。旅游市场主要面对两个人群:一是现代人,二是城里人。旅游者所追逐的无非就是一种不曾感受过的生活方式,这种差异化主要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两大维度。空间维度方面,无论是自然风光和风貌,还是人文上的风物、风俗、风情和风味,都是旅游者产生旅行动机或者观光诉求的*初来源,这种差异化当然是距离越远越有新鲜感和诱惑性。时间维度方面,越古越好,近古就不如远古神秘,传统农耕就不如原始农耕更有吸引力,因为老的东西更显原始、原真、古拙、淳朴的生活气息。第二,原生化思维。首先,明确自然资源开发原生态化。对于自然资源开发,宜本着保护性利用原则,注重策划,融入人文,多些创意,少些建筑。其次,知晓人文资源开发原生活化。文化源于生活,那就让文化回归原本的模样,回归本真、纯粹和自然,因为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差异化的生活体验。第三,定位思维。定位是旅游策划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旅游策划属于顶层设计,是解决旅游战略、方向和路径问题,是旅游项目规划和开发的灵魂,涉及旅游主题、市场、目标、功能、形象定位等一系列定向问题,是旅游规划主体——产品概念策划的依据和立足点,是旅游产品设计和业态布局、提升、优化的前奏。 第四,活化思维。文化需要从书本中走出来,从历史中走出来,从传说中走出来,这就是文化的物态化、活态化和业态化。文化物态化乃观光旅游所需,是初级版的景观化和形象化;文化活态化乃休闲旅游所需,可使游客产生对文化的交互化、情境化乃至沉浸化感受,是文化活化的升级版;文化业态化乃度假旅游所需,是文化的产品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可以说是文化的休闲版。从旅游市场诉求考量,文化活化的*高境界当属原生活化,这是旅游体验和沉浸的重要方向,对于旅游休闲和度假尤为重要。第五,非标准化思维。标准化景区创建模式,不可避免地造成景区基础服务设施的园林化、公园化、大众化形制,不少景区的游客中心看上去就像城市广场,景区大门、游步道、厕所、停车场等一应设施,除了个性文化上的差别,基本是雷同的,以至于造成了景区外在形式上的千景一面。  懂得以上五种运营思维,在景区开发和景区管理过程中,就会减少大量无用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田园综合体、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训机构、农旅融合】

TEL: 400-8593-166/15921254868    MAIL: liye@liyejigou.com     ADD上海市长宁区剑河路888号D33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