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593-166 15921254868
  • 李也论道

    探索中的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

    哈姆特拉米克市申请破产保护,新一轮“城市破产”风暴席卷全美,华尔街知名分析师预测,包括纽约、洛杉矶等国际大都市在内的100多个美国城市可能在2011年宣告破产。“国家破产”、“城市破产”这些陌生词汇逐渐走入国人视线,我们不禁发问:高速驰骋的国家列车上,每节车厢——我们的城市是否平稳?“城市破产”离我们有多远?吃煤长大的山西,建国后几十年如一日的挖掘资源,透支健康的城市肌体,1/8的国土面积被挖空,采煤形成的采空区达到2万平方公里,69%的水土流失面积让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石油之都”大庆,这座小学课本中经常出现的**城市中,小区里、幼儿园、城市生活的角落中日夜工作的3500多口油井,30000台磕头机成为这座城市*的特殊风景。“羊煤土气”的鄂尔多斯,转型典范屡见报端,然而50亿堆出了一座泡沫“鬼城”,32平方公里内盖满了空无一人的“现代城市”让人尴尬不已。据统计,我国资源型城市有118座, 44座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资源枯竭城市,这些城市大多资源耗尽,走在“破产”边缘。作为44座城市中的典型代表,甘肃玉门也曾经历过资源兴城的辉煌与荣耀,可如今,资源的衰竭,经济的落后,使城市面临随时可能破产的命运。玉门只是中国数百个资源型城市的缩影,它的过去和现在,都在演绎着中国众多资源型城市的尴尬与无奈。随着新年的到来,命运的转盘也已缓缓开启,每个城市的未来都将由自己来选择——破产或转型?在破产边缘醒来中国是一个喜欢用GDP来分析城市发展进程的国家,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在数据中打转的城市,而矿产资源的巨大价值,正好为这些城市营造了美轮美奂的梦境。于是,一个接一个的资源型城市出现了,一个比一个高的GDP诞生了,一个又一个领导手握数据在百姓骂声中平步青云了。终于有一天,资源开始枯竭,这个散发着美丽光泽的气泡破了,这些靠着资源“富贵”了数十载的城市的梦也醒了。就在梦醒的那一刻,城市惊呆了,城市里的人也惊呆了,因为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与美好梦境完全不同的城市发展后劲不足、生态破坏不可逆转、就业压力难以缓解、贫困人群与日俱增、社会问题愈发凸显等一系列问题。山西,可以说是一个吃煤长大的资源大省。多年来高强度的煤炭开采,并没有打开“资源致富”的道路,也没有给居民带来富裕生活,相反,山西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排全国20位以后。而东川撤市降区的残酷事实,以及大洋彼岸**“死城”锡尔弗普卢姆空荡荡的房舍和街道,都在警示我们:“资源换经济”的城市发展模式无异于“杀鸡取卵”、“饮鸩止渴”。面对破产的危机,越来越多的资源型城市开始觉醒,开始领悟到城市发展的真谛,开始认识到“纯资源经济”的危害,开始意识到城市转型的必要。于是,阜新、攀枝花、万盛等地,都走上了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探索之路。转型路上边走边想“转型是**,不转型是等死”有专家曾这样形容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国的城市发展也很奇特,如同电脑一般,靠一串串的0和1推动着城市的“快进”,仅用区区数十载就走完了欧美上百年的路。直到“资源枯竭”四个字的出现,我们才猛然发现,中国资源型城市已然到了破产和转型的十字路口。从中国资源型城市走上转型之路开始,就不乏克拉玛依这种10年提出3种转型思想的城市,但能在转型上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却少之又少。不断探索,不断失败,直到城市伤痕累累,我们才惊讶发现,一直饱受诟病的中国教育方式,正是寻找城市转型之路的*佳途径之一,从学习走向创新,远比无休止的模仿更有用。学习:老外们的“华丽转身”老工业区的经典转型战——德国鲁尔:各级政府联合协作,以经济结构转型带动整体区域转型,成功打造集高科技产业园、商贸中心、文化体育设施与一体的花园工业区,成为**工业旅游胜地。资源城市转型的神话——阿联酋迪拜:依托港口优势,以高端房地产和金融业为主导,借助金融、石油贸易、商业、旅游和货运五驾马车,驱动金融杠杆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成就了资源型城市“破产”后背水一战的传奇故事。第三产业的华丽转身——美国休斯顿:借助产业链延伸、高科技产业引入,激发多元化配套产业兴起,促使第三产业全力发展。使单纯资源城市化身成全美第四大城市、能源和石化工业中心、世界**太空城和全球重要交通物流中心。多元化发展的替代转型——日本九州:以吸引外资、兴办开发区等方法告别原有资源依赖的发展模式,寻求多元化经营,发展机器人产业,形成日本西部**的产业汇集地之一。九州还利用其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成为日本重要的国际物流基地型城市。     我们看完国外城市的经历,就会发现这些转型成功的资源型城市背后,都有中国传统兵法理念的痕迹,即“天时、地利、人和”加上一个优秀的先锋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这些思想的理解和运用上,我们没有理由输给别人,应在探索中寻找属于中国城市自己的转型兵法。思考:中国城市的转型兵法战术篇:天时“天下武功,唯攻不破,唯快不破。”把握天时,利用速度,抓住机会战胜对手。城市转型,同样需要“天时”,站在时代浪尖看发展,才能快人一步找到发展契机,在转型中获得更多更好的机会;紧跟国家政策步伐,才能第一时间获得政策支持,在竞争中抢得制胜先机。我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辽宁阜新,转型的阶段性成功便是充分把握天时的**证明。由此可见,“资源型城市转型,唯主动出击不破,唯快速转型不破”。战法篇:地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占据地利,以微小代价阻挡千军万马。城市转型,也必须依托“地利”,根据城市自身发展现状和优势,因地制宜,挖掘出*适合城市发展的方向,进而用*小代价,实现城市转型,同时达到城市经济快速且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整个国家版图,以及资源型城市分布特性,来分析我国城市转型的地利优势。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典型代表,东北地区与德国鲁尔区十分相似,充分借用外国成功经验为自身转型发展提供范本,是东北各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修课。同时,东北地区优秀的冰雪资源促发了冬季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城市转型提供了更多方向。幅员辽阔的西北地区拥有很好的工业基础,是中国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因此,在提升产业科技含量,进一步完善承接东部产业链,解决就业问题的情况下,西北地区应该发挥区位优势,借助欧亚大陆桥贯穿的优势,建立连接我国东、南部和欧亚内陆的大物流基地城市。此外,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也为西北城市的转型提供了新的选择。坐拥能源、旅游双资源的西南地区,具备更多更好的转型机遇。成都、重庆的双核驱动,为西南各市承接东、南部产业链提供了基础;而同样的大物流基地城市也将在以东南亚为市场,以重庆为焦点的基础下获得巨大空间;更重要的是,西南地区拥有中国**秀的旅游资源,这势必影响西南各市产业转型的选择方向。位于重庆的万盛区,便是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借助地利发展自身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典型之作。战心篇: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拥有人和,才能依托天时、地利取得成功,人和是成功*关键的要素。资源型城市转型同样需要“人和”。作为城市转型的战略规划者,政府必须未雨绸缪,抢先发动战略策划;作为城市转型的规划设计者,政府必须对整个转型过程给予正确指导;作为城市转型的政策制定者,政府必须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和倾斜;作为城市转型中的资源整合者,政府也需要以行政手段加以支持和推动;作为城市转型的利益协调者,更需要政府对各方进行利益协调,从而促成城市的顺利转型。河南栾川就是很好的例子,转型中的栾川县积极争取上级投资、协调部门资金,深度开发旅游资源,走出一条以政府为主导发展旅游业的路子。战将篇:剑锋“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剑锋之锐利,足以披荆斩棘,成为开路之先锋。资源型城市转型同样需要一柄剑,也就是一个可以改变城市经济发展结构,**城市整体转型,让城市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产业。在中国,这个责任毫无悬念地落在了旅游产业的肩上。2009年1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对旅游业在城市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进一步的肯定和支持。枣庄、焦作、晋城、淮南、萍乡等城市在旅游产业带动下,取得城市转型阶段性成果的事实,更激发了众多资源型城市以旅游带动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信心,全国30多省市自治区,2000多县几乎同时吹响旅游产业的冲锋号角,其中*多的就是资源型城市的身影。作为一柄为国家整体发展拓宽思路的利剑,旅游业是国家“退一进三、退二进三”战略的重要工具,还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作为一柄为城市转型开路的利剑,旅游业是城市风貌的重要展现,还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作为一柄为产业结构调整指明方向的利剑,旅游业是城市经济全面提升的核心产业,还是城市土地价值提升的重要推手。由此可见,“旅游业剑锋所指,城市转型机遇良多。”转型路上的风景走在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路上,我们除了认真学习和边走边想,也需要不停地抬起头来,看看周围美好的风景,那些前人留下的各色美景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也会让我们在痛苦的转型道路上看到新的希望和美好的前景。唐山,摧毁重建后的焕然一新唐山,建设在开滦煤矿之上的城市,是中国*早的资源型城市之一。这里曾诞生过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现代煤井、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条标准轨道铁路等诸多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被人们称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1976年,一场举世震惊的大地震,将这座有120多年历史的北方工业重镇夷为平地。西方媒体都曾断言,唐山被永远地从地球上“抹掉”了。但是唐山没有被抹掉,在历经了“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之后,一座现代化的重工业城市重新屹立在了华北大地上。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个“被破产”的资源型城市,为了不让城市因为资源衰竭而遭遇第二次破产,唐山选择了转型,在重建中转型。重建后的唐山用“蓝色思维”改写自己资源型城市“深黑的历史”:以“走向精深、走向集约、走向沿海”的经济发展思路解决唐山发展中的各种突出矛盾,实现城市经济结构重大调整和产业布局的重大变革。从34年前的资源型工业重镇,到今天的新型工业城市,再到将来的生态型城市,唐山用蓝色思路改写了煤都历史,发挥靠海的区位优势,发展“海洋经济”,实施“海上唐山”的发展战略,为唐山找到了重新崛起的新支点。深水港曹妃甸更是成为了唐山转型生态型城市发展中的龙头和核心,一座大宗货物的集疏港,新型工业化基地,商业性能源储备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区,中国北方商务休闲之都,生态宜居的滨海新城呼之欲出。攀枝花,产业转型带来的城市新生攀枝花,一座隐藏在川西南群山峡谷中的小城,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为这里带来了丰富的矿藏资源。45年来,这座以“百里钢城”闻名于世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在川滇交界的蛮荒之地奇迹般地拔地而起,因钢铁而兴,以钢铁产业为傲。作为资源型城市,攀枝花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在哪里?活力在哪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子在哪里?攀枝花陷入了“不在转型中冒险,就在资源里等死”的两难境地,为了不让玉门废都、东川搬迁的悲剧在攀枝花身上重演,市委市领导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冒险转型。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攀枝花选择了钒钛等稀有金属资源作为核心力量,坚持走资源综合利用、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资源综合开发领域,形成主业突出、技术**、产业链延伸、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产业平台逐步完善的产业集群。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攀枝花以旅游业作为转型的先导产业,以攀西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等资源为突破口。通过冬旅会打造攀枝花冬季旅游基地,借助徒步赛事打造攀枝花五行养生基地,从而促使攀枝花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经过一系列的转型升级,攀枝花确立了以旅游业为先导,以工业为主导,以低碳为核心的城市转型思路,并积极引进智业,系统策划激活川西南的灵山秀水,使旅游业这柄开路利剑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其中,“两湖一城国际徒步邀请赛”和盐边县的“天赐五行地,巴蜀阳光城”便是攀枝花市与国内知名智业公司共同合作的优秀旅游产物。中国资源型城市依旧面临着“破产或转型”的抉择,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顺利完成学业的中国资源型城市们,一定会走出属于自己的转型之路。到那时候,中国的鲁尔,中国的迪拜,乃至德国的唐山,美国的攀枝花都会一一呈现,让我们关注这些城市的发展,关注中国资源型城市的未来。本文为李也咨询机构原创作品,如需转载,需注明出处、作者。
    2018年04月11日 阅读:1210
  • 李也论道

    从“城市大跃进”到“城市二次起跑”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举世瞩目……。汹涌的城市化浪潮拍打着这片神州大地,仅用30年,中国奇迹般地走完了西方200年才走完的城市化道路,一项调查标明,有655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3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城市化进程中的“大跃进”现象已经集中显现。“大跃进“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二是经营城市的冲动超越经济发展规律。中国的城市化就像是一辆加速度的列车,飞驰在世界版图之上。曾经,这辆列车承载了国家理想,装载着GDP的使命,改变着国民命运,现在,我们的城市正遭遇“成长的烦恼”。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交通拥堵、文化保护、就业压力等世界通行的“城市病”在中国集中爆发,当下的中国,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结构性矛盾,而城市正是这些矛盾*为集中的地带。城市大跃进背后隐藏的弊病像病毒一样蔓延开来,中国城市的出路只有一条——深化变革。庞大的城市列车必须整编内部器件,并在度过磨合期以前保证其在正常轨道行驶。从消灭“土地泡沫”开始抑制“大跃进”当前,土地财政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出租出售城市土地资源,用土地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来筹措资金的方法成为城市大跃进的**动力。很快,运用这种模式迅速推广开来。在很多地方,土地财政早已超过第一财政。土地财政,*早是从香港学过来的。但香港是土地私有制,政府要先收购私有土地,进行初步开发后才能出让。而大陆是土地国有制,往往凭借公权力和专政机关力量强行征地拆迁,低价收购他人的土地使用权,并不是公平交易,以此牟取暴利,造成民怨沸腾。而且这种主要依靠“土地财政”建立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不可持续的,将数十年后的公共财政收入提前收了,一旦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结束,可供开发的土地日益减少,未来的公共财政状况将会面临严峻考验。土地财政虽解决了燃眉之急,但却不可能形成长期稳定的资金链供给。2010年至2014年,中国政府出台史上*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国十一条》《国十条》《国五条》《国八条》及房地产试点全面铺开。北京推出了外来人口连续5年缴税限购政策,被外界解读为北京调控城市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一系列组合拳打的久高不下的楼市成交量调头下挫,消灭泡沫漫天的楼市背后,彰显的是政府斩断暴发户式城市发展模式的决心。城市二次起跑,发令枪已响当城市砍断了土地经济的长腿,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已成为当前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首要考虑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出发,在城市资源承载力和辐射力、聚合力等要素基础上,对城市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必须突破传统经济学的局限,这表现在时间上,就是既要考虑眼前利益,更要考虑长远利益;在空间上,既要兼顾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更要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佳结构,以使城市综合效益**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在于城市资源,城市资源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大部分。改革开放前30年是中国城市化的第一个历史时期,这一阶段的城市依靠贩卖有形的土地资源来推动城市发展。如广州的“实物地租”、天津的“以房带路”等,都是提升城市价值的主要手段,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化构建无形城市价值——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牌价值的过程就犹如张弓搭箭,只有张满弓,才能保证“箭”的速度与射程。这张弓的辐射面主要包括三个角力点:战略定位、城市营销、产业集群。战略定位指引城市跨越发展战略就是选择,从中国3000多个市县从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准城市未来的坐标,为城市的未来指明道路,找准方向。当中国高速迈向城市化进程时,总会有一些榜样脱颖而出,这些榜样的成功让改革者澎湃,让保守者动摇。曾经偏安一隅的西南重镇——成都就是这样的典型。从雄踞“西部之心”的战略目标到“世界田园城市”的发展定位升级,成都始终走在西部各城市的排头,并与重庆、西安形成了新西部三足鼎立之势。成都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就在于集中梳理了城市自身资源,在大资源的基础上作出清晰而长远的战略目标规划,将战略目标转化为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站在全局上的高度上进行战略定位与管理,“不谋全局不足谋一隅”很难想象,一个地区没有战略高度的眼光对其发展是非常致命的。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已经形成了三大城市经济圈——京津唐城市圈、“长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这三大城市圈,面积不到中国的10%、人口不过20%的国土上,却聚集了每年中国新增财富的70%,已经成为支撑中国实力的创富平台,也是中国城市化起步*早、发展*成熟、**规模的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担负着中国城市化领头羊的角色。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三大城市群都无一例外地处在东部地区,占国土面积2/3的西部却是一个巨大的空白。成都踩中了这样的天时优势走向了中国城市的历史舞台。大城市站在大时代的格局上定位着自己的坐标,中小城市也在找寻灵魂的路上相继出发。早在2006年,位于重庆西南的***贫困县武隆县就开始着手引进城市品牌战略架构体系,并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南方喀斯特地貌为根基,提炼“地心之城”作为城市品牌的战略定位。武隆人敢想敢干,贫困了数百年,其智慧、勤奋集聚到了喷发的临界点。于是,力邀张艺谋拍摄《满城尽带黄金甲》、开排《印象武隆》,承办国际三大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之一的武隆山地户外公开赛,这些创造性的举动为武隆城市品牌价值的深化浇注了坚实的根基。一系列战略策略的落实令这个昔日的贫困县,成为了中国旅游的新热土,全国旅游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成都、武隆这些城市为什么都在一夜之间会变成举国城市学习的楷模?中国城市经济的新一波行情为什么偏爱这些曾经备受冷落的城市?城市战略究竟如何制定?天时、地利、人和这句古老的中国话可以说是成都、武隆等城市战略定位成功的**注解。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不懂得天时,不具备超常规发展的可能;不洞悉地利,英雄无用武之处;但如果具备了天时、地利而没有人和,也不会受到机会女神的青睐。挖掘城市战略定位,既要看清楚目前的城市发展形势,还要善于整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城市营销激活城市辐射价值 “城市营销”概念*早来源于西方的“国家营销”理念。菲利普·科特勒在《国家营销》中认为,一个国家,也可以像一个企业那样用心经营。2011年1月17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国家营销已经开始……城市辐射力和扩散功能是决定一个城市价值的标签,城市品牌知名度是决定城市聚合能力的根本,是促进城市人流、物流、才流、信息流等要素流通的关键。城市营销将城市的各种资源,以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向目标受众或目标客户宣传或兜售。对城市的政治和经济资源进行系统的策划与整合,以求找到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路线,通过树立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广泛吸引更多的可用社会资源,从而**价值的激活城市的无形价值“城市品牌”。城市营销通常有两类方式,一是高举高打的资本轰炸法,花大价钱投放媒体广告,而大部分“财力不济”的中小城市只能选择事件营销。事件营销能避开国内媒体近年来收费居高不下的状况,为城市节约大量的宣传成本。事件营销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传播效果,甚至能让许多中小城市一夜成名。近年来,中小城市在经营城市品牌的道路上走地磕磕绊绊,但也不乏悟性高明的城市决策者。2010年4月,一座叫春的城市——宜春在网络上引发轩然**,这句被评为“史上*雷人的城市广告语”,为这座昔日名不见经传的中部城市带来了****的关注度。2010年10月,持续十年之久的襄樊改名之争,终于尘埃落定。60岁的“襄樊”让位于2000岁的“襄阳”。城市改名的**的原动力来自于城市知名度的提升。为提高城市知名度,各城市使劲浑身解数,但大部分却只是昙花一现,甚至招致“千古骂名”,*终难以摆脱“一次性经济”。2010年末,西南**规模的徒步赛事在攀枝花盐边拉开帷幕。倾全县之力打造中国二滩至泸沽湖国际山地徒步邀请赛,吸引了来自国内外近300名选手报名参与。近50家主流媒体央视、旅游卫视等更是自主地争相报道关注了这项赛事。在不到30天的赛事筹备、组织执行过程中,攀枝花盐边品牌知名度迅速覆盖了西南,为该地的旅游休闲产业带来了强劲的增长动力。事件营销是诱惑亦是风险,做一次成功的事件营销,城市要处理好两大关系、三大效益的评估。两大关系即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现阶段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三大效益指的是具体效应、裂变效应、辐射效应。只有处理好两大关系、三大效益,才能真正释放城市营销的原子核效应。产业集群凝聚城市内在动力城市树立宏伟的战略目标也许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短期炫耀的资本,如果没有实质性的产业支撑,还是无法掩饰城市发展的乏力、彷徨和不安,唯有具备自主造血功能的城市产业集群才充满着活力与生气。城市品牌的价值要释放,必须需要自己的主题,自己的主导产业。在给城市产业定位既要立足于城市的资源特色,又要有超前的眼光,拿来主义的气魄,构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前者不要求自己什么都能做,关键要搞明白是城市的优势、长处个性之所在,什么产业都发展可能什么都发展不起来,长春定位于汽车与电影,南通定位建筑,上海定位金融,昆山定位电子,宁波定位于服装,海南定位于旅游产业、绿色农业、高效农业,产业定位都是十分清晰,海南的博鳌,黑龙江的亚布力等都是一夜成名的例子。曾经的海南博鳌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但由于“博鳌亚洲经济论坛”,会议经济搞好了,又带动了房地产、旅游、餐饮业、交通业等相关产业,使得博鳌一夜之间成为东方名城。一个城市不但要有一个、二个主导产业,而且要不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如哈尔滨的冰雪产业,桂林的旅游产业,北京的会展经济,长春由于汽车产业形成的气魄等,都是由于龙产产业的自组织带动效应,从而久而久之成为一个产业集群。城市的产业定位是不断演化的过程,有时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演变,使得城市的配套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从幕后走向前台,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如常州的卡通智能城,从原来的纺织生产基地转变到卡通现代产业,使得城市再次焕发活力和升级。江苏的苏南模式是加快整体产业集群转型的重要模式,这也是江苏省一跃进入4万亿俱乐部,经济汹涌澎湃的原动力。当下的中国城市,正在经历着一种由内而外的质变,面临着脱胎换骨般的“全面转型”。其大背景,一是向市场经济的整体转轨所带来的经济运行方式的变化;二是对外开放步伐加大与经济全球化的呼应所凸现的地区发展的落差效应;三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社会心理预期所强化的竞争意识;四是后工业化时代来临,可持续发展模式带来整体思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城市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得不在第二次起跑线上找到一条快速超越的制胜大道。城市营销不单是大城市的事一个人的行为选择,取决于他的目标,一个城市应对新时代的对策,取决于其领导人的抱负。2015年是中国实现整体产业转型的攻坚之年。北上广等一二线大型城市刻意降低城市GDP目标,加速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但代表城市中坚力量的中小城市,他们能否从土地财政迈向品牌经济才是整个中国城市转型的关键。中国城市,已经到了从运营“有形资产”城市土地到“运营无形资产”城市品牌的时代。作为中国333个地级市,2800多个县城市管理者,站在新一轮发展的起跑线上,第二次起跑的发令枪已响,路在前方。本文为李也咨询机构原创作品,如需转载,需注明出处、作者。
    2018年04月11日 阅读:5600
  • 李也论道

    旅游“大发展”=政绩“直通车”

    10年来,目睹数十位官员的升迁变动,但从未像近两年一样频繁和充满着指向性。旅游的创新发展从未像今天这样被庙堂之上所关注,全国涌现了一大批因旅游开发而实现政绩的提升。如西安**的红顶商人,变资源为资本发展旅游产业,一跃进入市委班子;又如山东某区领导旅游招商有功,坐上了“直通车”,再如重庆某县领导带领全县人民发展旅游闯出一条脱贫致富路,再次得到上级的认可,贵州、吉林、山西、广东……都先后诞生了旅游发展的时代“英雄“。几乎做大旅游产业,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旅游“大发展”就等同于政绩“直通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其背景是国家将旅游产业转化为支柱型产业,旅游业将在国民生产中占据重要的支柱型作用,数字化表述就是:国家计划在2020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36000亿的宏伟目标。这样的背景下,中央需要、产业需要、各级政府都需要旅游管理者们闯出新路,创新模式,跨越式实现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因此用行政的杠杆树标兵,求模式,释放更多的信号,激发华夏大地的城市管理者们敢想敢干,实干快干。 旅游管理者当不负时代使命,抓住机遇,搭乘旅游“大开发”这辆政绩“直通车”。通过创新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做好旅游开发的典型,为时代树立榜样,成为行业的先锋。创新之路无例可寻,过程任重道远。管理者在摸索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引进思想与人才,与国内**咨询机构合作,用人之智,成就城市的发展,旅游的飞跃,实现其旅游大发展,城市软实力的再升级。本文为李也咨询机构原创作品,如需转载,需注明出处、作者。
    2018年04月11日 阅读:5009
  • 李也论道

    旅游发展中“制度”决定“高度”

            旅游业发展30多年来,获得成功的景区有很多,究其原因,除了自身拥有优势资源外,这些景区都率先完成了“市场化”“企业化”和“集团化”。“三化”的制度决定旅游发展的“高度”的不同。“市场化”是做好旅游的基础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才能确保旅游的快发展。政府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存在市场竞争的压力,旅游产品在政府手上很难打造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市场对接的产品。万类霜天竞自由。只有以竞争作为优胜劣汰的手段,才能实现效率**化和资源的充分合理配制。作为中国*早进行旅游开发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古村落,宏村于1987年开始了商业化旅游开发模式,在与政府的多次碰撞中逐渐完成了面向市场的转型。宏村的邻居西递,以及乌镇和宋城都不约而同的在发展的进程中选择了“脸贴着市场而背对着**”的市场化模式,无一例外的取得了成功。“企业化”是旅游做强的保证打破旧有体制,使旅游摆脱政绩的包袱才是旅游发展的出路。市场的压力使能者上位,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使管理更加高效和务实;此外,管理者责权利统一,不用顾虑各种纷繁复杂的关系,真正意义的拥有了自主决策的权利,使决策执行更快、更准、更狠。自武隆成立喀斯特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以来,从”为政是从”到“为游客和市场是从”,三年多的时间,武隆旅游成功走向全国并进军国际市场,成为重庆*响亮的一张名片。“集团化”是旅游发展的关键在这个资本为王的时代,集团化是旅游适应市场扩张和竞争的需要。首先,分散投资很难使产业链串联起来,个人零星的投入使景点之间各自为政,会造成景区内部不必要的竞争和旅游资源的分割浪费;同时,因为缺乏统一规划,景区各个旅游环节之间难以联动,无法形成“吃穿住行游购娱”的规模化产业集群,极大的限制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华侨城集团、峨眉山集团、宋城集团等旅游企业在集团化进程中的重大举措以及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唯有“大”才没有风险,才能更快的吸引资源、资本,获得政府和游客的支持,才能减弱开发风险。整合大资源办大事,建立旅游企业的“航空母舰”才是未来旅游发展的关键。旅游发展的“制度”决定“高度”,呼吁旅游大发展的“制度升级”。本文为李也咨询机构原创作品,如需转载,需注明出处、作者。
    2018年04月11日 阅读:6318
  • 李也论道

    旅游营销的本质就是贩卖回忆

    时下的旅游产业已经走过了走马观花的纯观光时代,进入了营销回忆的新时代。旅游营销回忆是什么?回忆是游客当下体验的**浓缩,更是未来口碑传播的主要说辞。因此,这个回忆是什么非常重要。回忆需要具象的载体才得以称之为回忆,那么旅游营销中的回忆又有哪些载体?产品制造回忆曾经籍籍无名的灵山建造了高达88m的灵山大佛,通过二期九龙灌浴,三期梵宫胜境等一系列工作后,灵山在中国佛山地位堪与四大佛山相媲美,而“灵山很灵”的广告口号也在长三角游客及香客中树立了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我们一直在强调营销差异化,而产品上的差异化是*直接,*易感知,且*易形成传播的。在一定的资本投入下,从产品入手打造回忆是好方法,可以为品牌的打造节省很多资源。活动承载回忆目标吸引7000万游客的世博会是2010年全球**的互动盛会。盛会中,各国带来的先进国家及城市建设发展的理念进行展出外,还带来了精彩的表演活动。近距离的和各国优秀演员们进行亲密接触也给现场观众带来的深刻的印象。据调查显示,89%的游客对世博会的活动表演有深刻的记忆。通过活动带给游客愉悦体验的旅游方式,可以让活动成为游客作为对外口碑传播的主要工具,从这一方面讲,活动作为回忆载体是具有强大价值的。服务留住回忆东京迪士尼乐园创造了14年零3个月接待两亿游客的神话,他们的**纪录是一年可以达到1700万人。经过扫地培训,学会使用十几种**款相机以应付游客拍照需要,要蹲下来和孩子讲话,还要学会给小孩换尿布……这一系列的服务让迪士尼赢得了游客的信赖,并且给他们将来的回头客——孩子们留下美好的回忆。注意细节的服务才能够抓住游客的心,只有充分考虑到游客可能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才能占据游客的回忆中心,从而提升旅游品牌的质感。旅游营销的关键在于景区能够创造什么不一样的体验价值,这种体验价值一旦形成回忆将自然形成口碑传播,这也驱动了游客产生二次及多次消费的可能。因此,当前旅游营销的本质在于包装回忆,贩卖回忆。本文为李也咨询机构原创作品,如需转载,需注明出处、作者。
    2018年04月11日 阅读:8920
  • 李也论道

    旅游营销需要的是用脑袋而不是拍脑袋

    时下,旅游产业是*热的产业,竞争激烈也不言而喻。谁出位?谁胜出?这需要极高的智慧和手段,因为游客不是那么容易被忽悠的。而中国旅游整体营销水平落后,景区营销、城市旅游产业的决策往往是一把手拍脑袋,不科学、不可取。这里总结一些基本的营销思路供各位参考。打造旅游城市品牌需斗智知名度是旅游营销的第一生产力。判断一个景区是否成功,关键是看它是否有足够的人气,广告量和点击率并不能成为景区成功的标准。有时候,投入的资金越多反而更加能够说明景区存在的问题之大,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勇”。打造旅游城市品牌需不断的思考,狭路相逢智者胜。我们要学会与游客沟通,明白游客的想法才能够做出决策。而这个沟通的过程要从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入手:解决游客为什么来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告诉游客为什么来景区。这并非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宣传景区有什么,有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给游客带来什么。现如今的景区在硬件方面大同小异,很难产生足够吸引游客的条件。我们要告诉游客我们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比如说兰溪的灵运,这才是能够打动游客内心的关键。解决游客来了干什么的问题其次应该解决游客来了能够干什么的问题。旅游景区不能依靠“我们能够给游客带来什么”这个纯意识形态上的“支票”驱动游客出行,景区必须要有相关的具体措施将这张“支票”落到实处。打动只是第一步,游客永远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解决游客凭什么再来的问题**则是通过实际行动给游客一个再来旅游的理由。我们要用产品制造回忆,用活动承载回忆,用服务留住回忆,比如灵山大佛的“大”,比如上海世博数之不清的活动,比如日本迪斯尼让人感动的服务。我们要给游客制造难忘的回忆,让游客的潜意识里充满再来的渴望。人气是检验旅游景区成功的第一标准,城市旅游品牌的打造如果以拉动人气为核心,必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当然这个核心还要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之上,而这种沟通的“智”将比无谓的“勇”有效实用。本文为李也咨询机构原创作品,如需转载,需注明出处、作者。
    2018年04月11日 阅读:5695
  • 李也论道

    50万创造3亿人次传播到达率,节约400万传播费

    2009年末,李也咨询机构接到了来自四川盐边县旅游局局长来电,力邀**策划师李也老师飞赴盐边进行实地考察,为盐边区域旅游发展出谋划策。3个月以后,李也咨询机构凭借“更实战、更客观、更创意”的策划方案在近20家规划、策划类公司中脱颖而出,赢得了盐边旅游项目的策划权。2010年4月末,李也咨询机构为盐边策划的“50万寻找格萨拉绿色守护者”活动正式启动,活动历时2个月,于7月揭开了“工作6个月,薪酬50万”工作得主的神秘面纱。整个活动创造了近3亿人次传播到达率,为盐边区域旅游节约了近400万传播费用。  开篇 发现问题 提出解决思路     盐边,地处川滇边境大香格里拉旅游圈南大门,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较好本底资源的盐边却困于人气提升的障碍,旅游产业迟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通过实地走访考察与深入探讨分析,项目组总结了其目前面临的三大问题: 1.资源连贯性较弱,缺乏联系区域旅游资源的灵魂 盐边地处金沙、雅砻、大渡三江流域的古大裂谷地带,拥有富甲天下的矿产资源,****位的水能资源,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资源可谓丰富多彩,能级较高。然而每个资源呈现“散、小、弱”的开发状态,没有形成整体的合力,缺乏灵魂的抓手。 2.品牌效应力不足,知名度低是其发展的一大障碍 盐边正努力打造“阳光温泉度假,裂谷奇异风光,大笮民族风情”,每年还策划“格萨拉索玛花旅游节”、“渔门花鱼节”等系列活动,但品牌没有在旅游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旅游市场,品牌知名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销售额。 3.龙头带动性不强,淹没在区域旅的游品牌集群中 盐边县作为攀枝花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域,并没有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县周边已经涌现了多个在国内乃至世界有名的旅游品牌,如丽江、泸沽湖等,这些更加剧了与盐边县旅游之间的激烈竞争态势。由于缺乏自己独特的核心吸引力,盐边淹没在区域的旅游品牌集群中。     人气是旅游发展的灵魂,人气是旅游得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这样的情形下,迅速提升盐边旅游人气就成为当前的重点工作,而人气提升的关键在于让人们知道你是谁,你能带给游客什么样的具象利益。    盐边是谁?盐边有什么?游客来到盐边能体验什么,能带走什么?这也正是整个项目策划之初需要做的工作——为盐边找魂。    盐边的核心灵魂定位清楚后,运用短、平、快的模式将有“魂”的新盐边集中对外展示,让游客知道盐边,为其下一步出行奠定认知基础。这就需要导入旅游知名度引爆的**宝——事件营销。  第一章 为盐边找魂独辟蹊径,梳理资源     为旅游区找魂是一项整合、打散,再整合、再打散的创作过程。经过多年的自然发展与近年来的主动营销,盐边已经累积了一系列的品牌资产。重新梳理盐边特有的资源,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并能够引起游客关注的认知是接下来的工作。     盐边有历史资源:笮山若水……;自然资源:万亩杜鹃,裂谷奇观……民族民俗资源:彝族、傈僳族……天然阳光资源:冬季如春天般温暖;休闲度假资源:温泉、酒店、农家乐……     尽管休闲度假渐成旅游的主旋律,但盐边资源过于分散、缺乏锐利、**的特色。综上分析,盐边现有的资源似乎很难撬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先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想到了关于“市场第一黄金法则”。     对于旅游产业来说:“一”就是**的资源;“一”是竞争的速度;“一”是**的优势;“一”就是市场的地位;“一”就是暴利空间的掠夺战!盐边旅游产业要出位,要脱颖而出,就必须做第一!!!     根据第一法则,盐边的特点众多,但每一个特点都难成“天下第一”,成为盐边旅游的卖点。但是,反过来思考:盐边旅游的**优势恰恰在“合”,不在“分”。“分”开来看都不怎么样,但“合”起来就有可能成为“天下第一”。用什么来“合”?用什么能承载、概括上述丰富资源?什么是盐边的**性、权威性、排他性、包容性? 金木水火土盐边誉为“四川小海南”,足见金色阳光之温暖。拥有“九十一分林草坡”, 足见绿色林木之广袤。拥有“中国**氡气温泉”, 足见三千若水之价值。拥有“中国**杜鹃花海”,足见风光如火之美艳。拥有“西南瓜果之乡”,足见母亲土地之富饶。     “金木水火土”不正是盐边的资源浓缩吗?目前,全国没有一个城市或者景区提出“金木水火土”的概念,这是一个**差异化的方向。     一座城的灵魂需要一个载体来承担,它往往是一句话的定位。这句话需牢牢地占据游客心中某一有力地位,方便游客对城市特色的理解、记忆及传播。那么盐边是什么?盐边要抢占哪个心智空白?  五行养生地,阳光盐边城 五行:“五行”是对盐边资源的浓缩与概括,让受众第一时间内了解盐边的整体旅游资质,占据一定的心智空间。五行养生:“五行养生”突出五行能够带给游客具象的利益感知,即五行资源能够带给游客养生的作用。阳光:阳光是盐边冬季**的资源,让受众直接获得盐边独特的阳光资源的相关信息。盐边城:直接说出盐边,将形成传播资源的重叠,给受众深刻记忆。经过范围内的市场测试后,项目组认为“五行养生地,阳光盐边城”就是盐边****的灵魂注解。它能让受众直接了解到盐边的资源特色,直接感知盐边的利益给予。 两大转型 直捣目标     找到盐边的魂,接下来要让盐边带着“魂”走出去,让目标游客真正知道盐边,了解盐边,来到盐边。为此,我们提出了两个转型: 转型一:目标游客的转型。之前盐边游客主要集中在攀枝花区域内,其中有部分来自成都及重庆,但这部分群体规模较小且目标游览性不明显。真正做到目标游客向区域外辐射,将目标游客半径的触角真正深入到成都、重庆等具有强大消费力的客源地市场是此次策划要实现的一大转型。 转型二:发展思路的转型。在旅游产业市场化的今天,传统的等客上门已经很难有大的发展,向主动寻客开始转变是区域(景区)强化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思路。     为了让更多的人在短时间内知道盐边,领略盐边之魂,李也咨询机构项目组提出导入事件营销。中国旅游历史上通过事件营销引爆知名度的景区不在少数,如“碧峰峡一饿惊天下”“张家界一保天下知”……而事件营销必须满足四大要素,即第一性、重要性、显著性、趣味性。  第二章  为盐边引爆知名度 塑造明星 创意事件     盐边整体旅游发展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一个龙头带动性景区。因此,找到这次事件的主角是首要工作。 二滩国家森林公园、红格温泉、欧方营地、择木龙、格萨拉生态旅游区……     无论从名称还是既有资源的吸引力看,目前盐边*吸引人的景点就是格萨拉,“格萨拉”就像“香格里拉”,乍听上去一种神秘感、新鲜感扑面而来。“格萨拉”作为事件营销主角获得李也咨询机构项目组内部一致通过。     事件营销非常讲求时效性。2009年以来,低碳概念被各主流媒体关注,做低碳旅游类的营销事件也许能很大程度上获得媒体的自然关注。于是一份“工作6个月,薪酬50万”西南*安逸工作应运而生。盐边方面对于“50万寻找格萨拉绿色守护者”活动表示非常兴奋,同时对这样一个创意事件的效果非常期待。 营销4部曲 打造非常**事件     这样一个创意事件必须要集中所有能集中的资源,发挥所有能够带动的力量从而全面地塑造与提升格萨拉的品牌知名度,营销这个事件的过程其实就是营销格萨拉,营销盐边的过程。在缜密的思路指引下,李也咨询机构项目人员提出了营销4部曲,正是这与时俱进的4个动作为活动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1.公益先锋,捐水报名从报名环节中开始稀释活动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于是设置捐一瓶水报名的门槛,所有报名捐水捐给西南旱情较为严重的地区;同时,活动期间格萨拉所有门票收入的20%全部捐赠给玉树受灾地区。2. 活动造势,百万门票大赠送为造出更大声势,在成都、攀枝花等客源地启动格萨拉百万门票大赠送,引发媒体的自主关注与报道。3.面对面宣传,客源地推广此次活动目标群体主要面向成都、重庆等整个西南区域的大中城市,因而在成都*繁华的地段春熙路举行客源地推广活动,并当场启动“50万寻找格萨拉绿色守护者”预报名活动。4.PK人性,真人真秀通过层层选拔出的**6强选手在格萨拉景区接受直指人性的任务PK,剖析人性闪光与弱点的活动任务在攀枝花引发了轰动效应。     格萨拉此次事件营销获得了央视、辽宁电视台、四川电视台、攀枝花电视台及西南各主流报媒的持续报道评论,特别在网络上引发了网友的热情参与及讨论。历时2个月余,活动*终**落幕。     “50万寻找格萨拉绿色守护者”这一场秀结束了,而我们的秀还在继续,精彩的创意还将为盐边带来什么,我们拭目以待……*本文为李也咨询机构原创作品,如需转载,需注明出处、作者。
    2018年04月11日 阅读:5652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400-8593-166
分类目录
文章列表
乡村旅游开发运营中的误区

乡村旅游开发运营中的误区[也说旅游]

2023/01/04

乡村旅游的形式及特点决定了其属于“无景点”旅游的范畴,不能深刻认识到这点,完全按照景区旅游的思维观念和打法来开发运营,无疑是造成目前发展瓶颈的主要原因。源头尚如此,以至于造成定位错误、运营不适、管理不顺、效益差强。 1.不进行科学规划可能是由于资金不足原因或认为规划无用的观念作崇,也可能是自信所为,许多乡村旅游的投资***视规划为无物,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手拍脑袋布局。再者没有核心主题,业态杂陈,照搬模仿,粗糙不精,对外形象不明,在游客心中形不成核心、准确的关注度。需要改变观念,重视科学规划的作用,用心画好一张蓝图,形成阶段性的发展计划,有序地实施落地。2.没有真正认识到消费者的需求特性乡村旅游接纳的消费者,必然是城市人群,这一点许多乡村旅游的投资运营者似懂非懂,他们似乎不明白:城里人到这里不是体验乡村生活来了吗?给他们提供原汁原味的东西不对吗?由此他们不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仍然以自己固有的心态和思维开发经营。3.错把乡村旅游当做景区来开发运营为什么乡村旅游不能按照旅游景区的模式来开发运营?是由各自的特性决定的:其占地规模、资源禀赋、投资额度、综合业态不同。在开发乡村旅游前,一定要先明确定位,知道现有的条件适合做什么?了解清楚待开发区域周边的交通区位、文化积淀、以及政策法规,继而因地制宜,靠山做山,靠水做水。 4.不注重文化挖掘文化不仅可以挖掘,也可以打造,关键在于你是否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正确地确定主题文化,选择适合你的文化,用好你已有的文化,采取可视见、可体验、可触摸的方式把它充分彰显出来,你的底蕴就深厚了。文化是魂,没有文化的乡村旅游是乏味的,始终立不起来,给人留不下明晰的印象,长此以往,自然会消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流中。5.不可迁走原住民没有原住民的存在,没有人气,缺乏生活的气息,人们来这里如何体会乡村的味道?即便是来了,也是匆匆而过,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复游,这不能不说是思维短见的一种败笔。是把原住民请回来,让他们成为乡村旅游业态的一道风景和参与者;把大门拆除,让游客自由自在地走进来,更多地走进来,通过其他方式更多地获取利润,获取长远的利益。 多少年以前,中国人由衷地向往英格兰乡下绿色的田园,旖旎的乡村风光,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在以及不久的将来,中国乡村美丽的景色,乡村旅游异彩纷呈的业态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其前景灿烂光明。 【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田园综合体、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训机构、农旅融合】

深入实施乡村“三大”行动,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深入实施乡村“三大”行动,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也说旅游]

2022/12/28

乡村振兴是持久战而不是攻坚战,不能一举而竟全功、毕其功于一役,只能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向前推进。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第19个聚焦“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一方面聚焦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要求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另一方面,锚定乡村全面振兴,要求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可以说,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既管当下、又管长远,更加注重乡村振兴的时度效。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三大”行动,紧密相连、休戚相关,统一于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并共同构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厦支柱。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这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乡村振兴,农业是主业,农民是主体,农村是主战场,农业、农民和农村“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处理好发展、建设与治理的关系,注重市场、政府与社会机制的耦合,协同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乡村持续性建设和乡村有效治理,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事业行稳致远。聚焦富民产业助推乡村发展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在发挥市场在农业农村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聚焦富民产业,发展县域富民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实现农民富裕富足,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一是以农业为基础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是农村的主业,要以第一产业为基本依托,通过要素集聚、技术渗透、组织变革和制度创新,不断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进而延长产业链,重塑价值链,实现农业与文化、教育、商贸、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以县域为空间载体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县域连接城乡、互嵌工农,不仅靠近农村农产品产地,而且也临近城市消费者群体,是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的理想单元。要引导大中城市产业有序向县域延伸和转移,鼓励县城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支持中心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推动重点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三是以就业创业为主要抓手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一方面要支持农民工城市非农就业,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也要改造传统农业,鼓励农民、返乡农民工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四是以绿色发展为根本遵循保护和开发乡村生态。良好的生态资源是乡村的宝贵财富和*大优势。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不仅要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开展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减轻并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要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推动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和实现,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狠抓民生事业落实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狠抓民生事业落实乡村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短板,农民缺乏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致使资本、人才、技术和劳动等要素大规模、单向度外流,乡村凋敝问题日益严峻。乡村振兴是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要为农民而建。依托乡村建设向农村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这不仅是政府的公共职能,也是农民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核心举措是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狠抓民生事业,加强乡村持续性建设。乡村持续性建设要求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需求,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发展好农村民生事业。一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接续掀起“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和“厕所革命”,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二是扎实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促进交通网、物联网和互联网向农村倾斜、延伸和覆盖,大力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农村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三是合理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扎实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努力加快城乡学校共同体、城乡医疗共同体和城乡养老共同体建设,大力加强对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和其他困难群众的关心和爱护,并向农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其他社会补充保障,不断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基层创新改进乡村治理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而柔性治理则是乡村善治的实现路径。乡村治则大局稳,大局稳则天下安。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生活富裕富足的重要前提,也是乡村柔性治理的价值所在。与传统自上而下的刚性管理不同,乡村柔性治理主要是指党组织、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治理主体,秉持以人为本、平等互信、公平正义等基本理念,采取理性沟通、文教宣传、友好合作、协同共治等非强制性手段,以共同应对处理乡村日常生活中的公共事务的一种新型治理方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是协调好社会组织的作用,强化基层创新,推动乡村柔性治理。乡村柔性治理要求调动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充满活力、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的善治乡村。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推进村民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二是推动社会组织基层创新,建设农村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引导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传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等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三是鼓励公众参与乡村公共事务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靠群众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有效防范黑恶势力、家族宗族势力等对农村基层政权的侵蚀和影响,妥善解决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文章来源于网上公众号 【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田园综合体、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训机构、农旅融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十大重点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十大重点[也说旅游]

2022/12/28

01“乡村振兴”发展**(一)坚定乡村振兴“三步方略”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实施了近5年。这5年来,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和“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抓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和政策举措,各地也相应制定了乡村振兴规划和行动方案。同时,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还提出了“三步走”方略。第一步是到2020年取得重要进展,第二步是到2035年取得决定性进展,第三步是到2050年实现全面振兴目标。“三步走”方略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了阶段性目标,表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是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同步的战略,是个需要循序渐进、长期实施的战略。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总体上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重要进展的标志。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朝着第二步方略前行中,还有13年的时间,乡村振兴将取得决定性进展。与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相对应的标志,就是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并且基本建成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形成城乡、地区、阶层差距明显缩小,中等收入群体处于主导的格局。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深化改革是这一发展阶段的关键,必须加快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综合配套的改革,下决心解决引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体制机制问题。(二)坚持“两山”理念“三大思维”乡村振兴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的关系。思路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准绳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简称“两山”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内涵丰富,其中“三大思维”是其精髓所在,一是坚持底线思维,二是坚持发展思维,三是坚持转化思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关键是要做好“转化”这篇文章,也就是做好“将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这篇文章,使“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首先,确立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基本路径有两条,一是生态产业化的路径,也可称为直接转化路径,主要针对可直接市场化交易的生态资源与产品。二是产业生态化的路径,也可称作间接转化思路,通过关联性产业,使难以直接转化的生态资源价值在关联性产业的发展中得到体现,形成产业发展中的生态溢价,转化为经济社会的市场价值。其次,要配置好生态价值转化机制。第一,政府机制。实践中,对于难以直接转化又具有公共性的生态价值,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第二,社会机制。运用社会资源力量是转化生态价值的重要机制。建立生态公益基金、激励民众对生态的转移支付,应成为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机制。第三,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转化生态价值的主要机制。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本质上都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市场机制是否有效,关键取决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市场机制的建构,以实现包括生态资源在内的要素市场化配置。再次,要重视生态转化价值的共享。乡村生态振兴要建立乡村生态及其转化价值的共享机制,不仅使“绿水青山”为广大民众共享,而且还要使转化的“金山银山”能为广大民众共享,尤其能为乡村广大居民所共享,使其成为广大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源泉。为此,在乡村生态资源转化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资源生态产权与治理制度建构中效率与益贫的相互协同。要用好政府产业政策和公共政策的杠杆,体现乡村生态振兴和生态转化对普通农民的包容性和惠顾性。要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股份化、股份合作化的改革,引导企业和合作组织带动广大小农和贫困农户发展,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中小农户、贫困群体与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和共富发展。(三)确保农业农村“三个优先”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农业农村、教育、就业“三个优先”发展的方针。从实践发展看,我国教育和就业的优先重点也应该在农村,重点对象是农民,因此,贯彻落实国家“三个优先”发展的方针,实际上就是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确保农业农村的“三个优先”。具体而言,一是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二是确保教育与就业的优先发展重点面向农村和农民。很显然,这样的人力资本结构状况,已不适应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共同富裕发展的要求。由于如此大规模的低文化层次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和农民工,因此,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优先,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与改善。要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加强与就业导向密切关联的职业教育,争取到2035年实现农村学龄人口高中与职业教育普及率能达到80%以上。其次,要优化乡村教育空间布局。发挥数字化和互联网功能,推进城市教育资源向农村扩容,实现城乡教育资源融合与共享。再次,要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优先。进一步完善城乡劳动力要素市场和用工制度,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鼓励并支持农民和农民工通过自主就业、受雇就业、合作就业、兼业就业等多种形式实现就业与创业,保障广大农民和农民工能实现充分就业和就业增收。02“乡村振兴”实践运行(一)建立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还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之一。现代农业的“三大体系”既有相互联系性,又有各自的内在特性。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的框架结构,突破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边界。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既包括第一产业的农业,又包括二三产业的农业范畴,即农业产业链的延伸。简言之,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不仅是全产业链的农业体系,也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多功能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这样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还能支撑县域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部分。现代农业的生产体系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生产要素组合与配置体系。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不仅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基础性要素,而且还包括技术、数字、生态、文化、制度等赋能性要素。现代农业的生产体系就是嵌入赋能性要素的农业基础性要素的组合与配置体系,它体现的是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形态、生产效率和农业的综合生产率。这种生产方式、生产形态、生产效率和农业的综合生产率,既可以通过产业分工基础上的集聚得以体现,也可以通过产业集聚基础上的分工得以体现。现代农业的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营运体系。将其独立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中的一大体系,在于这一体系在现代农业体系中的重要性,它关乎现代农业发展的效率。现代农业的经营体系是经营主体与经营制度集合的体系,其中主体是行为主体,或者说是生产体系中的基础性要素,而制度是行为主体的行为指南,也就是生产体系中的赋能性要素。作为赋能性要素的制度主要体现为四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制度范畴,即产权、组织、合约、规章。作为基础性要素的主体,在现代农业的体系中就是相关的经营组织,主要包括家庭经营组织、合作经营组织、集体经营组织、公司经营组织等。在这里,组织具有双重的属性,既是行为主体,又是制度,不同的经营组织既是不同的经营主体,又体现的是不同的经营制度。从这一意义上讲,现代农业的经营体系就是与这些经营主体相匹配的经营制度体系,主要包括由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公司经营等经营制度所构成的经营体系。而不同的经营制度又内含了与其相适应的产权、组织、合约和规章等制度的安排,形成了相应的经营制度的治理结构。现代农业体系中不同的经营制度具有各自适宜的领域,相互之间并不存在优劣之分。构建现代农业的经营体系,并不是要以某种经营制度取代另一种经营制度,而是要完善不同的农业经营制度,使这些不同的经营制度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发挥各自的制度优势,并且实现相互间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二)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农村“三产融合”主要是指农业一二三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及其与关联性产业的融合发展和多功能发展,其本质就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构与发展。农村“三产融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纵向一体化的升级,对于增强农业竞争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就业与增收渠道,都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核心体现是产业的纵向融合。但就我国农业产业而言,农户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是农业生产,尤其是上游农业的基本特征,因此,要实现我国农业产业的纵向融合,前提基础是实现上游农业的横向融合。有效的路径是通过合作制来实现上游农民的横向联合及其生产的横向融合,以使上下游产业或交易方形成相对均衡的纵向融合基础。除此之外,由于农村“三产融合”还会体现农旅、农文相结合的多功能性,因此农村的“三产融合”还需拓宽产业融合的视野,要在产业融合中引入“产村融合”和“产城融合”的理念,实现产业与空间的有效融合,城市带动乡村的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关键重点是要构建两个机制。一是构建与“三产融合”相适应的经营机制,二是构建与“三产融合”相适应的利益机制。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民的组织化以及家庭经营与合作经营的有机结合,是农民参与“三产融合”,并且在融合中获益的必要前提,但还必须有其他机制的匹配和创新。首先,在农业合作制基础上引入股份制,其次,鼓励工商企业(资本)在“三产融合”中进入适宜的领域,即农民干不了的领域,同时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和共赢关系。再次,在“三产融合”中发挥好政府政策助推脱贫农户、小农户融入的作用,同时加强对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提高财政扶持资金的**度和使用效率,防止产业组织异化、经营制度扭曲和农民利益受损。(三)推进“三种类型”规模经营农业的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和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体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与工业的规模经济有一定的区别。前者主要是指农民这一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经营,与土地关系更密切,而后者主要是指工业企业的规模经济,与资本关系更密切。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类型多样,农民从事农业的规模经营必须注重适度性和多类性。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本质是农业经营者的比较利益,这种比较利益是从事一定经营规模农业主体的机会成本。比较利益具有动态性,随着农业和非农产业经营者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的适度经营规模会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性在于过小的经营规模不利于农民增收,不利于农民从业积极性的激发,但过大的经营规模也有可能导致农业经营粗放化所导致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降低,以及农业经营者相互收入的失衡。在农业经营规模适度性的基础上,要特别重视农业规模经营的多类性,不能仅以土地经营规模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多种类型农业规模经营的缘由在于农产品的多类型和农业的多形态特性。就农业产品的多类型特性而言,主要可以体现为三种类型。一是偏向于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主要以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为主;二是偏向于资本密集型的农产品,主要以加工农产品和设施农产品为主;三是偏向于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主要以蔬菜、水果、茶叶和养殖类产品为主。在这三种类型农产品中,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规模经营主要取决于土地与资本的匹配关系;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的规模经营主要取决于投入的不变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匹配关系,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规模经营主要取决于劳动和资本的匹配关系。实践中,农业规模经营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土地规模化经营,二是服务规模化经营,三是复合规模化经营。如果从农业规模经营与经营者的比较利益关系看,农业的规模经营还可以跳出第一产业的农业。农民可以通过向下游延伸的产业化经营和多功能发展,实现纵向延伸和多功能发展的农业规模经营。总之,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既要从比较利益原则出发,把握规模经营的适度性,又要从农产品和农业的多样化特性出发,注重农业规模经营的多样性,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适度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四)建构“三层协调”服务体系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既是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类型之一,更是农业家庭经营不可或缺的支撑体系,是现代农业双层经营的重要组成。实践中,农业服务体系具有三个层面的多元化的特点,即服务主体、服务机制、服务产品(领域)三个层面的多元化特点。一是服务主体的多元化。主要包括政府主导型、合作社主导型、企业主导型、社会组织主导型等。二是服务机制的多元化。主要包括:(1)服务外包化的机制,即市场化机制;(2)服务内部化的机制,即非市场化机制;(3)服务外包化与内部化相结合的机制,即市场化与非市场化相结合的机制。三是服务产品(领域)的多元化。例如生产服务、营销服务、信用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依据上述农业服务三个层面的多元化特点,建立现代农业的服务体系,需要着力于“三层协调”的多元化农业服务体系建构,核心是建立服务主体、服务机制以及服务产品(领域)相互协调与优化配置的多元化农业服务体系。从多元化的服务主体看,政府主导的农业服务已从过去统包统揽的行政服务形式,转变为政府直接提供服务、政府购买服务、政府退出由市场提供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企业(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运行)主导的农业服务在服务产品和服务领域方面不断扩大。社会组织(指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和社会公益组织等)主导的农业服务在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有了较大的进展。值得指出的是,随着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不断发展,合作社主导和农业行业组织主导的农业服务正在呈现出发展态势。从各国农业服务体系的发展格局及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看,以农民合作组织服务内部化为核心的农业服务体系,应该成为我国多元化农业服务体系的建构重点。为此,政府应采取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增强农业合作组的服务功能,推行政府向合作社购买服务,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合作社主导的农业服务。从多元化的服务机制看,需要把握好农业服务外包化与内在化的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市场化服务和非市场化服务的关系。首先,要促进农民合作社的规范发展,支持合作社联合发展和扩容发展,积极探索建立集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社的联合社,拓展合作社农业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增强合作社对小农的带动性。其次,要通过政府机构的改革和职能的转换,赋权农业行业组织,增强行业内部化服务功能。此外,要把握政府提供农业公共性服务在公平与效率方面的关系。无论政府的农业公共服务是以直接的方式提供,还是以购买的方式提供,都应体现对服务对象的公平性和普惠性。对于以市场机制运行的政府购买服务,如给予购买补贴的农机外包或市场化服务,补贴方(政府或集体)应对服务价格进行调控,避免被服务方(农民)不能得到服务补贴的益处而产生的不公平现象。同时,也要加强公共服务的效率评估,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为此,一方面要清晰界定农业公共服务品的概念和受益对象,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公共服务的运行体系和评价体系,高度重视广大农民群众,尤其是小农和贫困农户,对农业公共服务质量和公平性的反应。从多元化服务的产品(领域)看,总体上服务的产品门类与领域在不断扩大,但服务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其原因主要还是服务体制与机制及政策的不配套与不完善。数字化信息服务在乡村治理、居民消费方面已获得较快推广与应用,但在产业应用方面仍存在普通农民数字素养水平低对数字化赋能服务不很适应的问题。当前农业服务产品(领域)主要的问题是农民或合作社有需求的服务产品,如保险、抵押、信贷等金融服务,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尤其从合作社对农民的服务品种门类看,农村的合作金融服务至今没能在农民合作组织系统内开展,而其他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又很难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以致广大农民长期以来所面临的抵押难、信贷难、融资难等问题始终没能得到有效解决,极大削弱了农民市场主体的地位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亟需引起高度重视。(五)建立“三治合一”治理体系在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中,“治理有效”是重要组成。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合一”,实现“治理有效”的善治乡村和乡村治理现代化。首先有必要阐明“自治、法治、德治”的内涵与内在关系。任何治理体系都具备不同维度的观察视角,“自治、法治、德治”体现的是与治理密切相关的两个重要维度,一是治理方式的维度,二是治理制度的维度。“自治、法治、德治”中的“自治”是与“他治”相对应的治理方式,这是治理体系中两种基本的治理方式。从治理主体和客体(治理对象)在治理体系的关系看,如果两者同为一个主体,治理就处在“自治”偏向的状态,反之,则处于“他治”偏向的状态。“自治”是治理的内生化,是治理主体被赋权基础上自主化和自我约束的治理。“他治”是治理的外在化,它通常体现为治理主体对客体(治理对象)的激励与约束行为的规范,构成治理客体的制度环境与行为准则。“自治”与“他治”也是相对的,从微观个体的角度看,“他治”具有普遍性和**性,而“自治”具有特殊性和相对性,只有被赋权的区域化与组织化的群体,才有可能实现相应的“自治”。“他治”的重要意义在于维系国家机器的运行和经济社会的秩序,而“自治”的意义在于治理客体自主性、能动性更好的发挥和治理手段更贴切更有效的运用。我国乡村治理“三治合一”中提及的“自治”,是要发挥乡村治理中的村民群体自主性,提高其自治能力,但又不排斥“他治”,而是要与“他治”有机结合,达到“治理有效”的目的。“自治、法治、德治”中的“法治”与“德治”,是治理体系中两种类型的治理制度,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就是两种Z基本的治理制度安排。一种是正式性制度的安排,“法治”属于这一范畴。另一种是非正式性制度的安排,“德治”属于这一范畴。正式性制度是对主体行为具有硬约束,行为主体不遵循它,就有可能付出各种代价的制度或行为规范,例如法律、法规、规章等;而非正式性制度是对主体行为具有软约束,但人们通常也会遵循的制度或行为规范,例如传统、习俗、宗教、道德等范畴。正式性的治理制度通常具有立竿见影、成效明显的特点,但往往存在实施成本(过高的制度实施成本有时会降低制度效率,甚至于使制度流于形式)和制度寻租,以及主体行为改变具有表象性等问题。非正式性治理制度的重要特点是实施成本低,并且主体行为的改变往往出自内心的自觉,但在人际交互信息不对称、人的行为理性有限,同时机会主义盛行的社会,这一制度也存在难于对所有主体行为都有效的局限性。基于对乡村治理体系中“自治、法治、德治”的内涵及其内在关系的阐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实现“三治合一”的“治理有效”和善治乡村,关键要从国家制度体系特征和乡村实情出发,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高度重视“他治”与“自治”相协调,“法治”与“德治”相匹配。首先是完善“他治”与“自治”相协调的制度体系。一是完善充分体现党领导的“他治”制度体系,二是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制度建设,三是支持各种类型村民自组织的发展。缺组织、缺权能的农民,不可能真正成为乡村治理中具有自主性的“自治”主体。因此,不仅要赋予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而且也要支持有利于村民自主的自组织发展,如村民互助、村务监督、村庄社区环境治理和设施管护等村民自组织的发展。其次是重视“法治”与“德治”相匹配的制度安排。也就是要重视乡村治理中正式性制度与非正式性制度的有效匹配。一要深刻理解“法治”在乡村治理中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性,二要充分发挥“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我国具有悠久的优秀文化历史传统,广阔多元的乡村是这一传统的主要传承地,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与“德治”关联的文化元素,将这些文化元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与当代社会倡导的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相匹配、相集成,就会形成适应乡村“德治”的非正式性制度体系,这样的“德治”就能与上述所说的“法治”与“自治”相匹配,相互补,相融合,真正形成“三治合一”“治理有效”的乡村治理结构与制度体系。03“乡村振兴”改革深化(一)深化供给侧“三个激活”改革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5年被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需结构再平衡的内在要求。我国经济运行的供需结构长期存在错配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农业也不例外。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基调,就是改革、稳定、发展相协同,改革是着重“三个激活”,即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稳定是确保“三条底线”,即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发展是突出“三大调整”,即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从“三个激活”所涉及的改革看,激活市场的改革至关重要。市场不活,市场就不可能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激活市场,既要完善产权制度,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又要进行政府职能转换的改革,清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行为边界。有为政府不等于政府包办一切。有为政府首先是公共事务的承担者、责任者,还应该是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政府。因此,只有同步推进与市场制度相适应的产权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的改革,才能真正形成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相互匹配,高效运行的基本经济制度,才能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目的。事实上,只要市场被激活,要素和主体的激活实际上已经内含其中。从这一意义上讲,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激活市场除了政府职能转换改革外,更需要激活要素和主体,因为要素和主体的激活是市场激活的前提。为此,要高度重视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对市场主体的赋权与培育,以提高农业供给侧的要素配置效率和市场主体行为的能力。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供求不协调现象,既与政府的过度干预有关,也与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滞后、经营主体行为扭曲有关。主要表现为:政府对农业的强势参与和干预,致使农业经营主体普遍依附于政府,而不是市场,行为发生严重扭曲;农村土地等资源要素的产权制度不完善,致使土地和生态资源的市场交易和市场配置能力不足;农民社会保障和农民财产权利的不完整,致使农业劳动力受制于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流动不很充分,并且劳动力要素的价格常常被低估。至于资本要素的市场化,则因农民金融产权的不充分,农村资本在市场上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政策性金融,而不是市场性金融或合作金融。因此,必须加快农业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和对市场主体的赋权与培育,重点是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民住房制度和社保制度、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同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和更完整的要素经营权,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进而不断增强市场对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主导性和对农业供给侧要素的配置能力与配置效率。(二)深化“三权分置”产权改革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这一中国特色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在农村的一大创新。目的是要在坚持农村集体所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既赋予与保障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又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赋予与保障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不仅是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更重要的是要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强调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具有经济与社会的双重目的。现实中,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村集体经济都是“经社”合一的组织,不仅有发展农村社区经济的职能,而且也有管理农村社区社会的职能。换句话说,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承担乡村基层治理、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等社会管理的职能。因此,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特色政治与社会制度的内在要求,既是更好发挥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作用的需要,也是在农村追求政府和市场两种制度优势能够相互匹配的需要。实践中,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在“三权分置”制度架构下,还存在需要破解的问题。首先,尽管已经赋予农民(集体成员)长久不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的资格权,及其房屋的使用权与继承权、以及集体经济收益与资源资产的股权等权益,但在现实中,仍然存在农民土地承包权难以有偿交易,农民宅基地上的房屋不能买卖和农民拥有的集体股权难以对外交易等约束。这些约束一方面使得农村不少的资源要素和农民主体不能被充分激活,难以深度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也使农民难以成为权益完整的市场主体,如农民在信贷市场上经常因产权不充分,抵押性弱而面临信贷融资难的问题,进而难以与其他类型经营主体进行平等市场竞争。其次,村集体经济尽管拥有集体土地、宅基地和其他集体资源的所有权,但是,这些集体所有权似乎基本处于虚置状态。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没有因为拥有所有权而获得相应的收益,而且普遍缺乏发展内生动力与活力,大多需要依靠政府的项目支持或转移支付才能得以正常运行,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处在艰难境地。破解这些难题的思路,不是把赋予农民的权利收回,也不是放弃农村集体经济制度,而是要从系统思维出发,通过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探索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点的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首先,要深刻认识我国农民财产权利难以完全进入市场的深层原因。它并不完全与土地公有制和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有关,而且也与我国农民拥有的诸多权利具有生存权和发展权相粘连、难分割的特点有关。在我国,农村土地不仅具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很大程度上还承担了农民生存保障的功能。原因在于我国还没有完全建成城乡一体和平等的公共保障制度体系,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的水平,有些甚至还是缺失的。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然而,这些制度对于农民来说,首先是一种生存保障的制度,具有生存权的属性,但同时,土地和房屋对农民并不仅仅是种生存权,而且也是一种发展权。这意味着,现行“三权分置”下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资格权,实际上都内涵了生存权和发展权。生存权类似于基本保障的权利,是一种公共权利,是不宜进入市场交易的权利。在这样的产权属性结构下,即使农民在土地上的发展权可以进入市场交易,但在国家公共保障制度还不能完全取代土地对农民生存保障的情况下,允许农民交易宅基地及其房产,或可以交易土地的承包权,都意味着农民的生存权也进入了市场,这显然有违生存权这一具有公共保障性质的权利不宜市场交易的原则,如果允许交易,那么在国家公共保障制度还没能完全替代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的情况下,就会隐含着巨大的经济社会风险。其次,要既审慎又积极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我国农村改革已到了需要综合配套推进的阶段,既要审慎对待,又要积极推进。首先必须尽快建立城乡一体与平等、可随权益者流动的公共保障制度与体系。要尽快用国家公共保障制度取代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实现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相分离。这一制度体系的尽快建立,无论对于农民生存权的确保和发展权的充分实现,农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广大农民成为共富群体,还是对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微观基础建立,以人为本城镇化的实现,乃至农村集体经济与生态资源的进一步盘活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都极为重要。其次,在国家公共保障制度取代土地对农民公共保障功能的基础上,国家应进一步赋予集体和农民对农村集体土地和资源资产的市场发展权,以进一步做大集体经济这块“蛋糕”。同时,在“三权分置”基础上,稳步推进“股社分离”改革,深化“股份合作”改革,分好集体经济这块“蛋糕”,形成农村集体土地、宅基地、建设用地和集体其他资源资产可市场化交易、用途可管控,集体与农民共同拥股、股份合作、可进可退可交易的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新模式。此外,农村集体经济要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发挥集体组织平台功能和社区管理协调优势,为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产业发展中提供合约、信息、治理等方面的服务,实现集体与农民共赢发展基础上的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文章来源于网上公众号 【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田园综合体、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训机构、农旅融合】

文旅项目开发运营的几大思维

文旅项目开发运营的几大思维[也说旅游]

2022/12/28

随着疫情政策的逐步放开,我国旅游市场将有序回暖,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旅游发展前景也会越来越好。但面对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及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景区运营者需明确以下几种思维,并灵活运用。 第一,差异化思维。旅游市场主要面对两个人群:一是现代人,二是城里人。旅游者所追逐的无非就是一种不曾感受过的生活方式,这种差异化主要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两大维度。空间维度方面,无论是自然风光和风貌,还是人文上的风物、风俗、风情和风味,都是旅游者产生旅行动机或者观光诉求的*初来源,这种差异化当然是距离越远越有新鲜感和诱惑性。时间维度方面,越古越好,近古就不如远古神秘,传统农耕就不如原始农耕更有吸引力,因为老的东西更显原始、原真、古拙、淳朴的生活气息。第二,原生化思维。首先,明确自然资源开发原生态化。对于自然资源开发,宜本着保护性利用原则,注重策划,融入人文,多些创意,少些建筑。其次,知晓人文资源开发原生活化。文化源于生活,那就让文化回归原本的模样,回归本真、纯粹和自然,因为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差异化的生活体验。第三,定位思维。定位是旅游策划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旅游策划属于顶层设计,是解决旅游战略、方向和路径问题,是旅游项目规划和开发的灵魂,涉及旅游主题、市场、目标、功能、形象定位等一系列定向问题,是旅游规划主体——产品概念策划的依据和立足点,是旅游产品设计和业态布局、提升、优化的前奏。 第四,活化思维。文化需要从书本中走出来,从历史中走出来,从传说中走出来,这就是文化的物态化、活态化和业态化。文化物态化乃观光旅游所需,是初级版的景观化和形象化;文化活态化乃休闲旅游所需,可使游客产生对文化的交互化、情境化乃至沉浸化感受,是文化活化的升级版;文化业态化乃度假旅游所需,是文化的产品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可以说是文化的休闲版。从旅游市场诉求考量,文化活化的*高境界当属原生活化,这是旅游体验和沉浸的重要方向,对于旅游休闲和度假尤为重要。第五,非标准化思维。标准化景区创建模式,不可避免地造成景区基础服务设施的园林化、公园化、大众化形制,不少景区的游客中心看上去就像城市广场,景区大门、游步道、厕所、停车场等一应设施,除了个性文化上的差别,基本是雷同的,以至于造成了景区外在形式上的千景一面。  懂得以上五种运营思维,在景区开发和景区管理过程中,就会减少大量无用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田园综合体、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训机构、农旅融合】

TEL: 400-8593-166/15921254868    MAIL: liye@liyejigou.com     ADD上海市长宁区剑河路888号D33幢